创业板门槛:一场资本游戏的入场券,还是创新者的绞索?
我至今记得2018年在深圳科技园咖啡厅里听到的那场对话。两个穿着格子衬衫的创业者——典型的”深漂码农”模样——正用近乎悲壮的语气讨论着:”要不我们改道科创板?创业板的财务指标我们根本够不着……”他们面前的笔记本电脑屏幕上,是一份修改了27次的商业计划书。
这让我第一次意识到,创业板那道看似普通的”门槛”,在真实商业世界里究竟意味着什么。
一、数字游戏背后的荒诞现实
表面上看,创业板上市标准白纸黑字写着:最近两年净利润累计不低于5000万元,或最近一年营收不低于3亿元。冷冰冰的数字背后,却藏着无数创业公司的生死抉择。
我曾接触过一家做工业物联网的初创企业。他们的技术实实在在地帮制造业节省了15%的能耗,但前三年都在投入期。创始人苦笑着给我算账:”要达标要么做高利润,就得砍掉80%的研发投入;要么冲营收,就只能接一堆低毛利的外包项目。”这就像要求一个正在长身体的孩子必须先增重到100斤,却不关心他吃的是垃圾食品还是营养餐。
更吊诡的是,这些门槛正在催生出一批”创业板定制企业”。某投行朋友私下告诉我,现在流行”利润不够,并购来凑”——在申报前突击收购几家盈利稳定的传统企业,硬生生”造”出达标报表。这让我想起超市里那些用催熟剂提前变红的水果,外表光鲜,内里却失了本味。
二、当门槛成为创新的反作用力
深交所官网上那句”服务成长型创新创业企业”的标语,在现实面前显得格外讽刺。我们不妨做个思想实验:如果把现在的创业板门槛套在二十年前的腾讯、阿里身上会怎样?马化腾当年50万元差点卖掉QQ的故事,在今天的规则下恐怕连”事故”都算不上——根本活不到被收购的那天。
有个现象很值得玩味:近几年创业板上市企业中,真正具有颠覆性技术的公司比例不升反降。反倒是一批做传统建材、服装代工的”伪创新”企业频频过关。某位发审委委员退休后曾在非公开场合感叹:”我们可能建了个菜市场,却把最好的有机菜农挡在了门外。”
这不禁让人怀疑,当我们在谈论”保护投资者”时,是否无意中构建了一套有利于”账面艺术家”而非真正创新者的筛选机制?就像用筛子选西瓜,最后留下的都是个头达标但可能熟过头的果子。
三、门槛之外的门槛:那些没说出口的规则
比明规则更可怕的是潜规则。某上市公司董秘曾向我透露:”现在没有800万中介费预算,根本不敢想创业板。”这还没算各路”咨询机构”的隐形费用。我认识的一个创业团队,产品都通过军工认证了,却倒在了一笔200万的”财务规范服务费”面前。
更隐蔽的是行业偏见。数据显示,2022年创业板过会企业中,半导体、生物医药等”硬科技”占比不足三成。某知名VC合伙人酒后吐真言:”现在推项目要先看发审委偏好,就像高考猜题。”这种导向下,多少创业者还没起跑就主动修改了商业计划书?
四、破局的可能性:给门槛装上弹簧
或许我们需要重新理解”门槛”的本质。新加坡交易所的做法很有意思:他们设有”市值测试”替代盈利要求——只要机构投资者愿意真金白银给出足够高的估值,亏损企业也能上市。这相当于用市场智慧代替行政判断。
国内科创板已经试水了”第五套标准”,允许未盈利生物医药企业上市。但奇怪的是,同样需要长期投入的新能源、人工智能企业却被排除在外。这种”选择性开闸”背后,是否暴露了我们骨子里对创新的功利主义想象?
我特别欣赏北交所一个微小但重要的改变:允许企业在上市申报材料里用”创始人亲笔信”代替部分格式化内容。某位审核人员告诉我,有封讲述技术突破过程的信,让原本有财务瑕疵的项目获得了通过。这提示我们:或许真正的门槛不该在账本里,而在人的故事中。
结语:门里门外皆是江湖
最近重读创业板改革方案,注意到一个耐人寻味的改动:原先”持续盈利能力”的表述,悄悄变成了”持续经营能力”。一词之差,或许预示着某种觉醒。
站在深交所大楼前,看着那些拖着行李箱来递交材料的创业者们,我突然觉得创业板门槛像面镜子——照出的不仅是企业的成色,更是我们这个时代对”创新”二字的真实态度。当某个凌晨加班的程序员望着上市标准叹气时,他面对的从来不只是几个财务数字,而是一整套关于价值的集体认知。
毕竟,真正的创新从来不会规规矩矩地跨门槛,它要么破门而入,要么另开一扇窗。问题在于,我们的资本市场,准备好迎接这样的不速之客了吗?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57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