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板与主板:一场关于”野孩子”与”乖学生”的荒诞剧
去年在深圳科技园的一家咖啡馆里,我无意中听到两个风投经理的对话。”现在投创业板就像在赌场玩老虎机,”其中一人晃着咖啡杯说,”而主板?那不过是家养老院。”这话让我差点把嘴里的美式喷出来——虽然刻薄,却意外地精准。
创业板确实像个精力过剩的野孩子。2009年刚出生时,监管层给它设计的定位是”中国的纳斯达克”,结果这个孩子长大后既不像纳斯达克,也不像任何成熟市场该有的样子。我跟踪过一家创业板公司,上市时讲的是”元宇宙+区块链”的故事,三年后转型做新能源电池,最近又在年报里大谈AI医疗——这变脸速度比川剧演员还快。但奇怪的是,每次概念转换,股价都能神奇地涨一波。这种荒诞剧在创业板不断重演,让人不禁怀疑:我们到底是在投资企业,还是在参与一场大型的行为艺术?
主板则活像个戴着老花镜的会计。那些动辄几十年历史的企业,财报写得像出土文物般庄重,董事会决议透着教科书式的严谨。但去年帮朋友分析某主板上市公司时,我在堆积如山的公告里发现个有趣现象:他们连续五年用完全相同的句式描述行业前景,连标点符号都没改过。这种令人发指的稳定性,到底是成熟的表现,还是创新僵化的症候?
最讽刺的是二者的估值逻辑。创业板公司常被用”市梦率”估值——这个黑色幽默般的术语完美揭示了市场的集体癔症。我曾见过市盈率300倍的企业被分析师用DCF模型算出”合理估值”,那套假设之大胆,连科幻作家都自愧不如。反观主板,那些现金流稳定的企业反而常年被按在地上摩擦,仿佛稳定成了一种原罪。

监管层似乎总在二者间摇摆不定。记得创业板注册制改革时,有位发审委委员私下吐槽:”我们既怕管死了变成第二个主板,又怕放开了变成赌场。”这种纠结造就了当下奇葩的监管生态:对主板像防贼,对创业板像宠熊孩子。结果就是,真正的好企业要么被主板僵化的规则逼走,要么在创业板的泡沫里迷失。
投资人的分裂更令人玩味。我认识的老派基金经理坚持”主板才是价值投资”,但私下会拿5%仓位偷偷买创业板;而那些整天高喊”颠覆式创新”的年轻投资人,父母养老金却全放在主板蓝筹里。这种人格分裂式的资产配置,活脱脱是A股现状的缩影。
或许我们该停止这种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日本东京交易所最近的重组方案给了我启发——他们按市值和流动性重新划分板块,而不是简单贴标签。当我们在争论”哪个板更好”时,可能问错了问题。真正该思考的是:如何让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都能找到合适的土壤,而不是硬把它们塞进两个格格不入的模子里。
(写完这篇文章后,我看了眼自选股列表——呵,主板银行股和创业板科技股正肩并肩地躺在那里。看来我自己也没能逃脱这场荒诞剧。)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575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