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记得去年夏天在陆家嘴的一家咖啡馆,无意间听到邻桌两位西装革履的男士激烈争论着什么”阿尔法收益”和”贝塔收益”。其中一人激动地用搅拌棒敲着杯沿:”要我说,现在市场上90%的基金经理都是在收割贝塔,却收着阿尔法的管理费!”当时我正为朋友推荐的一只明星基金亏损20%而郁闷,这句话像根刺一样扎进了心里。
后来我花了三个月时间,把市面上能找到的基金招募说明书都翻了个遍。结果令人沮丧——那些看似专业的术语,很多时候不过是给普通投资者设置的认知壁垒。就拿最基本的”净值”来说,基金公司总爱强调”每日净值更新透明公开”,但有多少人真正搞明白过,为什么净值涨了你的账户却还在亏钱?这里面的门道,恐怕比菜市场大妈讨价还价的套路还要深。
我最反感的是”分散投资”这个说法。理论上说得天花乱坠,什么”不要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但你去看看去年那些踩雷教育中概股的QDII基金,哪个不是同时持有了新东方、好未来和高途?这哪是分散投资,分明是把鸡蛋放在同一个货架上不同的纸盒里——当货架塌的时候,谁也跑不了。
有个现象特别有意思:基金公司总爱用”年化回报率”来吸引投资者,却把”最大回撤”用小六号字藏在附录第37页。我做过一个粗暴的测算,如果把某知名成长基金近五年的真实波动率做成心跳图,那曲线恐怕比过山车还要刺激。但营销材料上永远只会展示那根光滑向上的净值曲线,就像用美颜相机拍出的自拍——完美得不真实。
最近让我失眠的是”侧袋账户”这个概念。表面上是为了保护投资者利益,把问题资产隔离存放。但你知道吗?某百亿级私募去年动用侧袋机制锁定了30%资产,给出的估值方法却含糊其辞。这就像你去银行取钱,柜台告诉你”这部分钞票暂时不能取,因为我们怀疑是假钞但还不确定”,荒诞得让人想笑又笑不出来。
或许我们应该用更直白的语言重构这些术语:”资产配置”就是”猜哪个赛道不会被政策锤”,”择时能力”等于”赌央行什么时候放水”,而”价值投资”不过是”被套牢后自我安慰的漂亮话”。虽然说得极端,但有时候撕下那些金融术语的遮羞布,反而能看得更清楚。
现在每当有人让我推荐基金,我都会先问个问题:你是想听基金经理在路演时说的那个版本,还是想听真正经历过牛熊转换的老韭菜说的版本?这两个版本的词典,可是完全不同的语言体系。
(写完这段突然想起,明天又到了定投扣款日,得赶紧去把那只重仓白酒的基金赎回——毕竟最近听到的”消费升级”故事,越来越像2015年有人讲”互联网+”时的腔调了)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57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