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普惠的悖论:当信用社遇上互联网
上周回老家,陪我妈去镇上的河北信用社办业务。排队时前面的大爷拿着存折反复确认利率,后面的大婶则焦虑地询问转账到外地要多少手续费。我突然意识到,在这个移动支付横扫一切的时代,这些最需要金融服务的群体,反而成了数字鸿沟最深处的守望者。
信用社网上银行的推出本应是场及时雨——但说实话,我第一次登录时的体验堪称灾难。那个需要同时插入U盾、输入动态密码、还要回答密保问题的登录流程,让我这个做了十年信息安全的人都直皱眉头。最讽刺的是,为了”安全”而堆砌的验证环节,反而让很多老年人干脆把网银密码写在纸条上贴在电脑旁。
但事情正在起变化。去年底更新的版本突然开窍了——刷脸登录、语音导航、甚至还有远程视频柜员。我姑妈现在能戴着老花镜,在手机上完成养老金查询。她说:”比去镇上排队强多了,就是总担心点错按钮。”这种既依赖又恐惧的矛盾心理,或许正是数字普惠最难破解的命题。
有意思的是,河北信用社的转型暗合了某种”数字返乡潮”。当互联网大厂们还在执着于开发面向都市白领的复杂理财功能时,这家扎根燕赵大地的金融机构反而琢磨出了更本质的东西——如何让卖菜大娘能半夜三点查收到账,让果农在田间地头就能申请小额贷款。他们的产品经理或许该得个”最懂中国乡土”的奖项。
不过隐患也在暗处滋生。上次系统升级时,我看到他们强行要求用户开启七个权限,包括通讯录和相册访问——这吃相就有点难看了。数字普惠不该是单方面的数据收割,特别是在乡镇市场,用户让渡隐私时往往更缺乏议价能力。
站在2023年的节点回望,农村金融机构的数字化更像是一场悲喜交加的马拉松。喜的是看见我姨妈终于学会用手机银行给外地上学的孙子转生活费,悲的是每次系统更新后总得陪她重新适应界面。数字化的车轮终究要碾过所有迟疑者,但或许我们可以让这个过程少些踉跄,多些温度。
(写完这篇时收到短信提示,河北信用社又推出了方言语音服务——这回他们真的找对路子了。)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5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