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800元买张VIP门票?上海国诚的”精英俱乐部”到底在卖什么》
上周在陆家嘴咖啡厅偶遇老同学王磊,这位曾经的”反消费主义先锋”居然西装革履地跟我安利上海国诚的VIP服务。看着他手机里那个金灿灿的会员卡界面,我忽然意识到——这座城市最精明的生意,或许就是给焦虑的中产编织梦境。
一、会员经济的”上海折叠”悖论
国诚的29800元VIP套餐像极了黄浦江两岸的魔幻对照:一边是外企白领在便利店抢购15元午餐,一边是金融新贵们眼都不眨地刷着五位数的”精英社交入场券”。但有趣的是,我接触过的12位会员里,有9位坦言”最初是冲着免费理财讲座去的”。
这让我想起静安寺某私募总监的玩笑:”我们卖的不是服务,是’阶级保鲜膜’。”确实,当普通理财课沦为拼多多9.9元促销品时,标价29800的”专属财富方案”反而让人产生”贵有贵的道理”的安全感。某次在环球金融中心电梯里,我就亲耳听到两位女士比较:”XX银行私行门槛要500万,这里才3万就能进…”
二、”社交赎罪券”的隐秘逻辑
深入调查后发现,国诚最精妙的设计在于将会员权益拆解成可量化的”社交货币”:每月2次闭门晚宴=积累36张合影/年,专属投资顾问=至少能发20条”今天又和老师深度交流”的朋友圈。某互联网公司总监张姐的话很典型:”其实知道收益率差不多,但参加完酒会发九宫格,前老板立刻微信问我跳槽渠道。”
更耐人寻味的是他们的”断联焦虑营销”。我卧底参加的某次宣讲会上,讲师突然放出张模糊照片:”这是上周未续费客户参加普通场次被拍到的。”虽然像素堪比尼斯湖水怪,但现场确实响起一片倒吸冷气声——你看,他们卖的从来不是服务,而是”跌落圈层的恐惧”。
三、韭菜庄园的精致温室
有位离职顾问私下透露,真正维持29800定价的并非成本,而是刻意制造的”筛选机制”。就像武康路网红店故意拉长排队时间,国诚需要让会员在付款时完成自我说服:”这个价格能过滤掉不合适的人”——虽然所谓”高端圈层”里多得是刷爆信用卡的小企业主。
最讽刺的是,他们的签约室永远播放着《华尔街之狼》片段,却没人提醒客户注意电影结局。去年有位会员在维权群里算过账:如果把会费定投沪深300,收益够买67次线下活动门票。但问题在于,当代都市人宁愿为”有可能”买单,也不愿面对”大概率”的平庸真相。
尾声:
昨晚路过国诚大厦,玻璃幕墙上的巨幅广告写着”与赢家同行”。我突然想起《格调》里的那句话:”真正的阶层跃升从来不在会员卡里,而在拒绝被定义的勇气中。”当然,这话要是让王磊听见,他准会晃着香槟杯笑我酸——毕竟在这个用二维码划分圈层的时代,花29800买个体面幻觉,可能比认清现实要轻松得多。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5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