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冬天,我在陆家嘴一家咖啡馆偶遇了一位老同学——如今在某私募做分析师的李明。寒暄不到五分钟,他就开始吐槽:”现在市场上90%的基金都在用同一套量化模型,就像快餐店用预制菜,看似选择多,其实味儿都差不多。” 这话突然让我想起当时正在研究的大成策略回报基金——它似乎总在季报里刻意强调”主动管理”和”策略迭代”,这到底是一种营销话术,还是真有点不一样的东西?
策略?先问问市场答不答应
我翻过近三年该基金的调仓记录,发现个有趣现象:2021年他们重仓新能源时,比行业龙头早了整整一个季度布局;但去年三季度突然砍掉半导体的动作,却比市场转向晚了两个月。这种时而先知、时而滞后的节奏,像极了一个试图预判老师抽查作业顺序的学霸——猜对时风光无限,猜错时只能埋头假装记笔记。
或许真正的策略不在于永远正确,而在于承认不可能永远正确。基金经理在某次路演中说过:”我们宁愿承受阶段性的排名压力,也不愿成为指数化的奴隶。” 这种带着点执拗的坦白,反倒比那些永远在吹嘘超额收益的PPT更让人安心。
回报的本质是场心理博弈
有个细节很值得玩味:该基金近五年最大回撤控制在-22%的同时,居然有三次在季度跌幅超过10%后,下一个季度反弹超15%。这种”跌得狠弹得猛”的特质,让习惯定投的散户骂骂咧咧,却让擅长波段操作的老韭菜暗自欢喜。
我认识的一位退休工程师老周,从2018年开始每跌8%就加仓一次,去年用这笔收益给孙子换了台进口钢琴。他跟我说:”基金净值曲线就像黄浦江的潮水,你得知道什么时候该在岸边捡贝壳,什么时候该回家吃饭。”——这种民间智慧,或许比很多金融模型更能解释什么是真正的”回报”。
当阿尔法遇见贝塔:一场不得已的”包办婚姻”
值得注意的是,该基金2023年开始增配公用事业板块时,季报里写了段耐人寻味的话:”在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性,有时意味着要接受平庸的贝塔。” 这种主动降低收益预期的坦白,在遍地都是”力争绝对收益”的基金界,简直像在米其林餐厅公开承认用了预制菜。
但或许这才是真正的策略——当所有人都挤在成长股的独木桥上时,有人愿意在价值股的河岸边慢慢搭桥。虽然短期业绩不够惊艳,但这种”反网红”特质,反而构成了另一种意义上的超额收益。
尾声:在数字丛林里保留人的温度
有天深夜翻看该基金的直播回放,发现个有趣片段:当主持人问及AI选股时,那位从业十五年的基金经理挠着头说:”机器能算出茅台该卖多少钱,但算不出酒桌上哪杯酒能换来订单。” 这句话让我突然意识到,在算法统治投资的年代,那些还愿意相信”人的判断”的基金,本身就成了最大的策略。
或许就像我那位私募朋友最后说的:”现在找年化30%的基金不难,难的是找到愿意在年报里写’这次我们判断错了’的管理人。” 大成策略回报未必是最锋利的矛,但确实是少数还带着体温的盾——在这个时代,敢于慢下来本身,就已经是最激进的策略。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56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