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在陆家嘴的咖啡厅,我目睹一位穿着始祖鸟冲锋衣的创业者对着AirPods激动地低吼:”李总您再给我两周,TS我都能给您签出花来”。他面前的MacBook屏幕上,赫然是某知名融资平台的登录界面。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我们可能集体陷入了一场精心设计的数字狂欢。
三年前我自己也栽进过这个坑。当时以为融资平台是民主化的创投革命——直到发现平台上90%的”活跃投资人”要么是FA伪装的分析师,要么是只投过自家亲戚开奶茶店的”天使”。最讽刺的是,最后真给我们投钱的反而是线下论坛认识的某位穿着老头衫的大叔,人家压根不用这些花哨平台。
现在这些平台最擅长的,是把融资包装成某种消费主义游戏。创始人像在刷探探一样疯狂右滑投资人,BP改得比网红修图还狠,数据包装得连自己都信了。有次我看到某项目把”微信群裂变”写成”去中心化社群裂变”,把”地推”说成”O2O渗透策略”—这哪是融资,分明是当代互联网黑话行为艺术。
真正可怕的不是虚假繁荣,而是整个生态的异化。投资人用算法筛项目像在菜市场挑西红柿,创始人为了曝光度不得不参加平台举办的”路演真人秀”。某次线下pitch甚至搞出了比分制,评委举牌亮分的瞬间,我恍惚以为在看中国好声音融资版。
当然也不是全盘否定。去年某新能源项目确实通过某垂直平台找到了产业资本,但关键促成因素是他们CTO和对方投资总监居然是同济校友——看见没?最后破局的还是传统人情社会那套。数字化平台充其量就是个放大镜,能把真实价值放大,也能把泡沫吹得更绚烂。
现在每当看到”AI智能匹配””千亿资本池”这类宣传语,我就想起小区电梯里”整层写字楼待租”的广告牌。真正的好资产永远在水下流动,就像黄浦江底的暗流,表面那些闪烁的霓虹倒影,看看就好。
(写完这段突然收到某融资平台的会员续费通知——得,又到给数字虚荣心交年费的时候了)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56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