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在台北一家咖啡馆,无意间听到邻桌几位西装革履的中年人热烈讨论着”海峡对岸的税务优惠政策”。他们手中的拿铁早已冷却,平板电脑上密密麻麻的Excel表格在昏黄灯光下泛着蓝光——这大概就是中华台湾企业投资协会会员们的日常剪影。
说实话,最初接触这个协会时,我带着某种刻板印象。以为又是那种挂着响亮名头,实则充斥着官僚腔调的半官方组织。但参加过他们两场闭门沙龙后,我的认知被彻底颠覆了。
最让我惊讶的是他们的”去政治化”生存智慧。在某个周三的分享会上,一位做精密仪器的老企业家说得直白:”我们这代人被意识形态绑架太久了,现在年轻人只关心能不能用合肥的半导体供应链降低30%成本。”他说话时手指无意识地敲打着茶杯,杯壁上映着会场LED屏跳动的汇率曲线。这种务实到近乎冷酷的态度,反而让两岸商业交流摆脱了长期以来的叙事困境。
协会秘书长林先生有句话很有意思:”我们不是在搭建桥梁,而是在拆除收费站。”他办公室墙上挂着的不是常见的两岸地图,而是一张用红色记号笔标满物流节点的东亚海运图。这种将地缘政治转化为供应链游戏的思维,某种程度上比任何政治宣言都更有颠覆性。
但暗流始终存在。去年某次考察活动中,我亲眼见证了一场微妙的博弈:大陆某开发区官员热情推介政策红利时,台商们礼貌性鼓掌后,私底下更关心的是某个地级市法院最近对台资企业的判决案例。这种表面热络与深层警惕并存的矛盾,构成了两岸经贸往来的独特底色。
或许最耐人寻味的是年轻一代的参与方式。他们不再像父辈那样执着于”根在何处”的认同焦虑,而是把跨境投资当成大型实景策略游戏。有个90后创业者跟我说:”福建的产业园和越南的工业区,本质上都是游戏里的资源点,区别只是爆率不同。”这种祛魅化的商业思维,正在悄然改写两岸经济互动的底层逻辑。
看着协会最新会员名录里那些生物科技、元宇宙概念的初创公司,我突然意识到:当老一辈还在纠结”两岸”这个前缀时,新玩家早已把海峡两岸整合成同一个参数化决策模型里的变量。这种认知代沟,或许比任何政治分歧都更深刻地影响着两岸经济的未来图景。
(完)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5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