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点:那些藏在生活褶皱里的金矿
上周三凌晨四点,我在便利店买烟时撞见老张——这个曾经的互联网公司高管,现在正蹲在货架旁清点矿泉水库存。他抬头冲我咧嘴一笑:”知道吗?我现在每天最期待的就是看哪种饮料卖得最好,这比看财务报表刺激多了。”
(一)创业点从来不在风口上
人们总爱追逐”下一个风口”,却忘了风口的本质是——等你听到风声时,早有人已经在那里建好了风力发电站。2016年我见过最荒谬的创业计划书,标题就叫区块链+共享经济+新零售的生态闭环,结果连怎么收押金都没想明白。
真正的创业点往往藏在两种地方:要么是行业老炮们不屑做的”脏活累活”,要么是精英们根本注意不到的日常褶皱。就像老张发现的,写字楼里的自动售货机永远缺货最严重的不是零食,而是创可贴和丝袜——这个发现让他现在拥有27台智能货柜。
(二)疼痛感是最好的商业导师
我总劝创业者先回答三个问题:
1. 你最近一次真实的愤怒/尴尬/无奈是什么?
2. 周围有多少人和你同病相怜?
3. 现有解决方案烂在什么地方?
去年帮朋友改造社区洗衣店时,我们发现最痛的居然不是洗衣质量,而是那些永远凑不齐的硬币。后来我们做了扫码预约+悬挂式收纳系统,单店月流水翻了四倍。这让我想起日本那个专门帮人扔大型垃圾的创业公司,现在估值已经过亿——在高度文明的社会里,人们居然愿意花钱请人帮忙丢垃圾。
(三)”不体面”的商机最抗周期
经济下行时有个有趣现象:口红效应和”螺丝刀效应”同时显现。前者指人们更爱买小额奢侈品慰藉自己,后者是说基础维修服务需求激增。我认识个90后专门给老人修智能手机,每次收费50块还包教学,现在团队扩张到20人。
最讽刺的是,很多VC看不上眼的”小生意”,现金流比他们捧上天的独角兽还健康。小区门口那个代收快递的蔬菜店,靠每件5毛的保管费,去年净赚38万——要知道,这可是在深圳。
(尾声)
下次当你为找不到创业方向焦虑时,不妨做两件事:
1. 把手机里的商业资讯APP全删了
2. 去菜市场、学校门口、社区医院蹲上半天
那些皱着眉头掏钱的人,那些将就着使用的物品,那些需要踮脚或弯腰的瞬间——里面藏着最真实的商业密码。就像老张说的:”创业点?它从来不会穿着西装来见你。”
(后记:写完这篇文章的第二天,发现小区垃圾站旁新开了个宠物粪便处理站,扫码付费还能积分换垃圾袋。你看,又有人从生活褶皱里淘到金子了。)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