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两点,我盯着电脑屏幕上滚动的国债申购数据,第无数次被客户问到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窗外下着雨,让我想起三年前那个同样潮湿的夜晚——张阿姨攥着攒了半辈子的二十万存单,眼睛里的期待几乎要溢出柜台:”小刘啊,这个三年期国债,比理财靠谱吧?”
这个问题就像问”米饭算不算主食”——表面看答案显而易见,细想却值得玩味。在银行干了八年,我发现绝大多数人根本不是在买国债,而是在购买一种”绝对安全”的幻觉。
去年有个做私募的小伙子来柜台,听见隔壁大妈讨论国债收益率时嗤笑:”3%的收益也叫理财?”结果今年爆雷潮里,他管理的产品净值腰斩,反倒是那些被他嘲笑的大妈们,每个月准时收到财政部的利息短信——虽然买不了奢侈品,但至少能多加个红烧肉。
最讽刺的是什么?现在很多银行把国债包装成”稳健型理财”推销,却绝口不提它本质上是个政治契约。我记得2016年去财政部培训时,那位白发老处长拍着桌子说:”国债不是商品,是国家信用!”但现在看看手机银行APP里花哨的购买界面,分明就是把国库券当限量版球鞋在营销。
有个细节可能很多人没注意:真正的理财产品说明书有几十页风险提示,而国债凭证上只有两行字——”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发行”。这种极致的简洁反而最令人不安,就像高手过招从来不带兵器。某种程度上,我们买的不是金融产品,是对政权延续性的信任投票。
我有个做哲学教授的老客户说得更绝:”买国债本质上是种政治行为艺术。”他每次来都买凭证式国债,说就喜欢触摸纸质凭证时那种具象的安全感——虽然我知道同一期电子式国债利率更高。这种非理性偏好,恰恰暴露了人们追求的不是收益,而是种形而上的庇护。
最近年轻人开始涌入国债市场倒是个新现象。上个月有个扎脏辫的摇滚青年来柜台,开口就要买30万储蓄国债。”演出全取消了,还是跟着国家混踏实”,他摩挲着纹身苦笑的样子,像极了当年那些在股市折戟后跑来买国债的老股民。历史像个莫比乌斯环,风险厌恶永远在周期轮回。
所以回到最初的问题——国债当然算理财产品,但更像理财界的”基准参照物”。就像每个人都需要件白衬衫,不一定天天穿,但必须挂在衣柜最显眼处。它的价值不在于多时尚,而在于当你把所有花哨衣服试遍后,终究会回归这件最基础的款式。
雨停了,晨光微熹中我关掉系统。突然想起该提醒张阿姨下周有国债到期——虽然她知道手机银行能自动续购,但每次都坚持要来柜台亲手办理。或许对于普通人来说,理财从来不只是数字游戏,更是种需要仪式感的安全感建构。而国债最神奇的地方,就在于它同时具备冷冰冰的数字属性和暖融融的情感价值。
(后记:写完这篇时收到推送,某省地方债利率竟超过同期国债0.5个百分点。看吧,连信用定价都在提醒我们——有些东西看似平凡,却始终站在价值序列的顶端。)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56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