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冬天,我在大学城附近的一家咖啡馆里目睹了一场令人啼笑皆非的场景。三个穿着时尚的年轻人围着一台MacBook热烈讨论,桌上散落着写满”商业模式”、”用户痛点”的便利贴。他们声音很大,以至于我不得不听完了整个”估值过亿”的创业计划——一个结合了区块链技术的校园二手书交易平台。两个月后,我在同一家咖啡馆看到其中两人在填写某互联网大厂的校招申请表。
这让我不禁思考:大学生创业热潮,究竟是时代赋予的机遇,还是一场集体性的自我感动?
一、被浪漫化的创业叙事
大学里的创业讲座总是座无虚席。那些三十出头就”财务自由”的演讲者喜欢用同样的话术:”当年我在宿舍里写代码的时候…”、”第一桶金只有2000块…”。台下的眼睛闪闪发光,仿佛看到了未来的自己。但没人会告诉你,这些”成功案例”大多是幸存者偏差的产物——每出现一个王兴,背后是成千上万个破产的”张兴”、”李兴”。
更吊诡的是,现在的创业教育变成了一种奇怪的表演艺术。商业计划书比赛评委们最关心的是PPT够不够炫、路演够不够燃,就像评价一场校园歌手大赛。我曾见过一个团队靠着精美的UI设计拿奖,尽管他们的”解决校园最后一公里配送”创意,本质上就是把自行车后座加个筐。
二、创业or创”业障”?
大三那年,我也曾被这种热潮裹挟。和室友折腾了半年”大学生知识付费平台”,最终在发现连校园代理都招不满时草草收场。这段经历留给我的除了一堆废弃域名,就是一个深刻认识:大多数学生创业项目都是在解决伪需求。
我们总爱嘲笑老一辈的”开水店”思维,但现在的学生创业不也陷入了另一种模式化?随便套个”互联网+”、”共享经济”、”元宇宙”的壳子,本质上还是在做校园代取快递、二手交易、信息中介的生意。区别只是前辈们实实在在地赚差价,我们却要先编个故事拿融资。
更可怕的是,这种创业游戏正在制造新型的”知识障”。我认识不少沉迷创业比赛的同学,他们精通各种商业术语,能画出漂亮的增长曲线,却连最基本的财务报表都看不懂。这种”创业cosplay”培养的不是企业家精神,而是一批批眼高手低的”PPT创业者”。
三、被忽视的”暗能力”培养
或许我们应该重新定义什么是真正的”创业准备”。我认识的一个真正成功的校园创业者,大一时在快递站打了半年工。他说那段时间最大的收获不是攒下启动资金,而是摸清了物流环节的所有猫腻——这种”暗能力”才是教科书不会教的核心竞争力。
另一个被忽视的事实是:很多成功的创业者,当初根本不是在”创业”,只是在解决自己的实际问题。Facebook最初只是哈佛校园的花名册,美团源于王兴自己叫外卖的不便。而现在的大学生却本末倒置,为了创业而创业,结果制造出一堆无人问津的”解决方案”。
四、给创业热泼盆冷水
我不反对大学生创业,但反对把创业神话成人生捷径的行为。如果你真的有好点子,不妨先回答三个问题:
1. 你自己会为这个产品付费吗?
2. 能说清楚钱具体从哪里赚来吗?
3. 如果没有任何投资,这个项目还能活三个月吗?
创业不该是逃避就业压力的避风港,也不是简历镀金的快捷方式。它应该是当你发现某个问题非解决不可时,自然而然的选择。就像我那位现在做农业电商的学长说的:”真正的好生意,往往土得不好意思拿去参加创业比赛。”
在这个人人把”颠覆式创新”挂在嘴边的时代,或许最需要颠覆的,正是我们对创业本身的认知。下一次当你听到”大学生创业”这个词时,不妨先问问:这到底是一个深思熟虑的商业行为,还是一群聪明人参与的集体幻觉?
(写完这篇文章后,我看了眼书桌上落灰的”校园O2O”商业计划书,默默地把它扔进了垃圾桶。有些成长,就是从承认自己当初的想法很蠢开始的。)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5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