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和一位老同学喝咖啡,他神秘兮兮地说最近把积蓄交给了一家”独立理财机构”打理。”反正比银行强,人家专做高净值客户的。”他搅拌着拿铁,语气里带着找到捷径的得意。我盯着杯中旋转的泡沫,突然想起三年前在陆家嘴某栋写字楼里见过的场景——那些穿着定制西装、说话滴水不漏的”理财规划师”,办公室装修得比瑞士私人银行还气派,但窗台上那盆枯死的发财树却没人更换。
所谓第三方理财,本质上就是金融中介的精致变体。他们不像银行用大理石大厅给你安全感,也不像券商用红绿闪烁的屏幕制造刺激感,而是把整个销售过程包装成私人订制服务。但说真的,当你看到理财经理用着公司统一配发的LV公文包,却建议你购买年化12%的”创新固收产品”时,这种违和感就像看见素食主义者推销牛排刀。
有件事特别讽刺。这个行业最热衷强调的”独立客观”,往往与他们的盈利模式形成绝妙反差。理论上该根据客户需求筛选全市场产品,但实际上多数机构靠的是产品方的销售佣金——这就像让餐厅服务员根据提成高低给你推荐菜品,却声称是”美食顾问”。我认识的一位从业者私下吐槽:”公司培训教的是怎么把B类基金包装成A类卖,客户听得懂年化管理费和前端申购费的区别吗?”
更值得玩味的是他们的客群画像。真正的高净值人群往往有家族办公室,新中产又更信任支付宝理财通,于是第三方理财的主力客户成了那些刚完成财富积累、对传统机构心存芥蒂、又渴望”专属感”的中年群体。这类客户有个共同特点:既对8%以上的收益率保持怀疑,又受不了4%以下产品的”平庸”。这种微妙的焦虑感,恰好成了最佳销售催化剂。
去年某雷暴平台出事时,我翻过他们的产品说明书——158页的PDF里用6种字体颜色强调”稳健”,却在附录用小七号字写着”底层资产为商业保理应收账款”。这让我想起中世纪卖赎罪券的教士,只不过现在的”天堂”叫财务自由,”罪孽”变成了通胀焦虑。
或许最荒诞的是行业自我革新的尝试。有些机构开始搞”会员制收费”,宣称不再赚取产品佣金。但当你发现基础会员费每年2万8,却只包含四次视频会议时,这种模式更像是对客户进行的二次筛选:愿意付这笔”智商税”的人,大概率也不会计较后续产品的实际费率了。
所以下次遇到西装革履的理财顾问,不妨问两个问题:您自己买了多少推荐给我的产品?贵司去年淘汰率最高的产品类型是什么?他们的微表情会比业绩曲线更有参考价值——毕竟在这个行业里,真话往往藏在那些突然的停顿和过快的语速里,就像咖啡杯底没化开的糖渣。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5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