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和一位连续创业者喝咖啡,他苦笑着说现在融资像在玩德州扑克——你永远不知道对方手里是不是真的握有同花顺。这话让我想起三年前亲历的一场闹剧:某个号称”硅谷归来”的团队,靠着伪造的谷歌工作经历和PS过的用户数据,竟然从二十多个投资人手里套走了近千万。最讽刺的是,直到东窗事发,还有投资人坚持认为”这个商业模式本身很有价值”。
一、骗局迭代速度远超风控体系
现在的融资诈骗早已不是简单的伪造报表那么简单。我观察到的最新玩法是”生态位造假”——刻意选择那些处于投资机构认知盲区的赛道。比如去年爆雷的”元宇宙土地开发”项目,就是利用投资人对区块链技术的一知半解,把普通的3D建模包装成NFT金融衍生品。某个知名基金的合伙人私下跟我说:”我们尽调时连代码仓库都查验了,但谁想得到他们连Git提交记录都能伪造?”
这种技术型欺诈背后藏着更值得深思的现象:投资人们正在被自己的认知框架所困。当某个项目恰好符合当下最热门的投资主题(比如去年是AIGC,今年是空间计算),尽调流程就会下意识地缩短。就像心理学家说的”确认偏误”,我们总是更愿意相信符合自己预期的事物。
二、受害者的共谋机制
有意思的是,很多骗局中投资人某种程度上成了”共谋者”。我认识的一位FA透露,现在有些项目方会刻意在BP里留些无伤大雅的漏洞——比如稍微夸张的市场占有率数据。这种”可被发现的瑕疵”反而会让投资人产生”我已经识破对方小伎俩”的优越感,进而放松对核心骗局的警惕。
这种心理博弈让我想起古董市场的”打眼”现象。资深收藏家往往不是栽在拙劣的仿品上,而是败给那些故意留出破绽的高仿——当你为自己的”火眼金睛”得意时,恰恰落入了更深的陷阱。某个栽过跟头的投资人跟我说:”现在回想起来,当时不是对方演技多高明,是我太渴望在这个赛道押中下一个独角兽了。”
三、监管的悖论
最近某地出台的创业投资尽职调查指引要求机构保存所有尽调记录至少十年,这反而催生出新的造假产业——已经有中介提供”尽调材料代写服务”,包括伪造的技术团队背景调查、量身定制的用户访谈记录,甚至还有模拟真实数据波动的假数据库。这种”合规性造假”比传统诈骗更难识别,因为所有材料都严格符合监管格式要求。
某种程度上,过度细化的监管正在制造新的信息不对称。就像加密领域流行的”代码即法律”,当人们过度依赖形式化的核查清单,反而会丧失整体性的风险直觉。有个经典案例:某医疗AI项目的所有资质文件都完美无缺,却没人注意到他们的临床实验数据居然精确到小数点后六位——真实世界的医学统计根本不可能达到这种精度。
四、幸存者偏差的迷雾
最让我担忧的是成功案例对投资圈的催眠效应。所有人都记得那个靠着PPT融到天使轮,最终长成巨头的传奇故事,却选择性遗忘背后成千上万类似操作方式的失败案例。这种”幸存者偏差”正在扭曲整个行业的风险认知。有个数据很说明问题:2023年因欺诈被立案的创业项目中,有78%都曾获得过知名投资机构的背书——光环效应反而成了骗局的保护色。
我越来越觉得,投资与其说是科学不如说是人类学。尽调时除了查报表看数据,更应该观察团队下班后的状态:他们是去钻研技术论坛,还是忙着混迹各种投资人酒会?办公室墙上挂的是技术架构图,还是和大人物的合影?这些细节往往比审计报告更说明问题。
尾声:警惕理性的自负
每次融资骗局曝光后,总会出现各种”早知道”的事后诸葛亮。但现实是,在信息不对称的博弈中,没有人能永远保持火眼金睛。或许我们真正该警惕的,不是骗术的进化,而是那种”我肯定不会上当”的过度自信。
就像那位连续创业者最后说的:”现在每次签Term Sheet前,我都会问自己一个问题——如果这个项目彻底失败,我最不愿意向LP承认的错误是什么?那个往往就是最致命的盲点。”
(注:本文涉及案例均已作脱敏处理,请勿对号入座)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5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