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和老王喝酒,他突然盯着酒杯冒出一句:”你说咱们这代人,是不是被理财给PUA了?”我愣了一下——这个常年把”价值投资”挂嘴边的老韭菜,居然开始怀疑人生了。
记得2008年第一次买基金时,银行经理把年化12%说得像呼吸一样自然。结果那年我的年终奖在K线图里坐了趟过山车,最后停留的高度还不如楼下面馆的阳春雪菜肉丝面值钱。最讽刺的是,当我在手机APP上哀悼缩水的数字时,弹窗推送的理财课广告写着:”财务自由的第一步,从敢于亏损开始”。
现在想想,投资理财早就不是简单的数字游戏了。它成了某种新时代的赛博告解室——我们白天在星巴克敲着MacBook看K线,深夜刷着财经博主视频寻求心灵按摩,第二天继续把外卖红包省下的三块五毛六定投进某个号称”颠覆传统”的元宇宙基金。这种循环往复的仪式感,某种程度上填补了当代人最恐惧的价值真空:至少当我们在讨论年化收益率时,暂时不用思考人生的意义这种可怕的问题。
但真正让我后背发凉的是最近和95后表弟的对话。这个连电费都没交过的年轻人,能对着手机屏幕给我分析美联储加息对加密货币的影响,术语熟练得像在背贯口。可当我问他准备什么时候开始攒钱买房,他笑得像听了上世纪的笑话:”哥,现在谁还靠工资买房啊?都得靠理财睡后收入。”那一刻我恍惚觉得,整个时代的财富观正在发生某种危险的异化——当”劳动创造价值”变成抖音里被嘲讽的老古董,当”杠杆””复利”成为新一代的成功学圣经,我们是不是正在集体参与一场精心设计的金融消费主义狂欢?
有件事特别有意思。我观察过公司里那些真正实现资产增值的人,发现他们有个共同点:要么是早期误打误撞买了某支股票然后忘了密码,要么是专注主业到根本没时间看盘。反而天天盯着智能投顾建议调整策略的,最后大多在给平台贡献手续费。这大概揭示了某个残酷真相:在这个信息过载的时代,有时候真正的智慧在于知道该忽略什么。就像我外婆常说的”财不入急门”,老人家用一辈子总结的朴素哲学,可能比大多数量化交易模型更接近财富的本质。
所以现在别人问我该不该理财时,我总会先反问:你是在寻找掌控生活的安全感,还是在逃避某种更深层的焦虑?就像那个经典段子说的:当你开始研究K线图,要么是钱闲得慌,要么是心慌得需要钱来填。或许我们真正该投资的,是那种哪怕账户清零第二天还能笑着吃煎饼果子的能力——毕竟历史反复证明,最大的黑天鹅从来不在市场里,而在我们总以为能预测市场的幻觉里。
(后记:写完这篇文章看了眼基金账户,决定关机去吃那碗迟了十五年的阳春面。至少面条的亏损是确定性的,且热腾腾地真实。)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5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