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邵基金:当精英叙事撞上投资现实的墙

上周和一位在投行工作的老友喝酒,他提到公司里最近有个怪现象:几个顶尖分析师突然集体跳槽去了德邵。这事儿让我愣了半天——德邵什么时候成了人才黑洞?

说起来挺有意思。十年前我刚入行时,德邵在圈内还是个略带神秘色彩的存在。那时他们的招聘海报印着“只招最聪明的大脑”,面试题里甚至会出现哥德巴赫猜想这类数学难题。这种精英主义的傲慢,在当时没少被同行调侃。

但最近我渐渐发现,这种“聪明人崇拜”正在显现它的另一面。去年参加某行业峰会时,遇到一位从德邵离职的基金经理。他苦笑着说,在德邵的三年让他明白了一个道理:投资场上最危险的,往往就是那群自以为最聪明的人。“我们花了整整六个月构建一个完美模型,结果市场用两天时间就证明了它的愚蠢。”

这话让我想起2018年那波量化基金集体崩盘。当时德邵旗下某只明星产品单月回撤超过30%,据说是因为模型没预料到“特朗普会突然发推特”这个变量。你看,再精妙的算法也算不透人性的疯狂。

有趣的是,德邵最近开始悄悄调整策略。他们新成立的ESG部门负责人,居然是个从前在环保组织工作的社会学博士。这让我不禁怀疑,那些曾经坚信“数据可以解释一切”的量化天才们,是不是终于向现实低头了?

某种程度上,德邵的转型像极了这个行业的缩影。当黑天鹅成为常态,当地缘政治风险成为必须计算的变量,纯粹依靠数理模型的投资哲学正在显露出它的脆弱性。我甚至觉得,未来十年真正能活下来的基金,可能不是最聪明的那些,而是最能适应不确定性的那些。

德邵基金

当然,这些话我可不敢当着德邵的人面说。毕竟他们办公室门口还挂着爱因斯坦的名言:“不是所有有价值的事物都能被计算,也不是所有能计算的事物都有价值。”——这句话现在读起来,倒像是个意味深长的自我警示。

(写完这段突然想起,明天还要去见一位德邵出来的投资人。得先把这篇东西藏好,免得聊嗨了说漏嘴。)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5614/

(0)
林凤百科林凤百科
上一篇 1天前
下一篇 16小时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