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者的真正动机:一场精心伪装的自我救赎
去年冬天,我在北京中关村的一家24小时咖啡馆里遇到了老陈。凌晨三点,他面前摊着三台电脑,屏幕上闪烁着我看不懂的代码。他说他已经72小时没回家了,但眼睛里的光芒比咖啡馆的霓虹灯还要亮。”你知道吗?”他啜了一口早已冷掉的咖啡,”我放弃百万年薪出来创业,就是为了证明给我高中班主任看。”
这个荒谬的理由让我愣了三秒,然后我们同时大笑起来。但后来我越想越觉得,这可能比那些冠冕堂皇的”改变世界”宣言真实得多。
动机一:向世界证明”我可以”
大多数创业教材不会告诉你,创业本质上是一场大型的证明题。证明给前任老板看,证明给大学时看不起你的教授看,证明给初恋看——这些藏在心底的小恶魔,往往比什么”市场需求”更能驱动一个人熬过创业初期的至暗时刻。
我认识一个做教育App的90后创始人,她的产品解决了某个极其细分的痛点。有次团建喝多了,她才透露这个痛点的来源:她暗恋的学长曾嘲笑她”只会死读书”。现在她的公司估值过亿,而那个学长成了她的投资人之一。复仇的甜美,有时候比商业成功更让人上瘾。
动机二:逃离令人窒息的”正常生活”
朝九晚五的稳定工作对某些人来说就像量身定做的囚服。我观察过,最疯狂的创业者往往来自最保守的家庭。银行家的儿子做电子音乐平台,医生的女儿开极限运动俱乐部——这些看似叛逆的选择背后,是对”被定义的人生”的激烈反抗。
有个做AI绘画的朋友说得妙:”在大厂写代码时,我感觉自己在用保鲜膜包裹灵魂。现在虽然每天焦虑到掉头发,但至少呼吸是自由的。”这种自由的味道,没被格子间禁锢过的人很难理解。
动机三:创造自己的游乐场
最幸福的创业者,是把公司当成成人版乐高玩具的那群人。他们不关心什么赛道风口,只是单纯沉迷于”把想象变成现实”的快感。这类公司往往有最古怪的产品和最忠实的用户群。
记得参观过一家做智能盆栽的公司。创始人本是谷歌工程师,因为沉迷于给家里的多肉植物编写生长算法,最后干脆辞职创业。他的办公室像个丛林实验室,产品说明书里藏着冷笑话彩蛋。当我问及商业模式时,他眨眨眼说:”先让植物开心,剩下的总会解决。”
动机四:寻找同类的心灵饥渴
孤独是当代人的通病,而创业可能是最昂贵的交友方式。那些在正常职场找不到共鸣的”怪咖”们,往往通过创业来组建自己的理想国。这解释了为什么很多小众社区类产品能活下来——它们本质上是一个个精心设计的社交筛选器。
有个做亚文化社交平台的创始人告诉我,他的第一个用户群就是从前公司的”边缘人”同事。”现在每天来上班,感觉像是参加自己策划的漫展。”说这话时,他身后走过一群头发染得像调色板的年轻人。
写在最后
下次当你听到某个创业故事时,不妨剥开那些”颠覆行业””社会价值”的包装纸,里面很可能藏着一个更鲜活的真相:或许是一次幼稚的报复,或许是一场中年叛逆,又或者只是一个拒绝长大的孩子在搭建自己的树屋。
这些不太光彩的动机,反而让创业这件事显得格外人性化。毕竟,推动世界前进的,从来都不只是理性计算,还有那些我们羞于承认的、热腾腾的欲望和执念。
凌晨离开咖啡馆时,老陈突然喊住我:”其实刚才那个理由只占30%。剩下的70%是…我害怕退休后老年痴呆。”看,这才是真实的创业者——永远擅长用玩笑掩盖恐惧,又在恐惧中开出意想不到的花。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5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