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创业经历,本质上是在做一场自我解剖——既要展示伤疤,又不能显得太惨;既要包装成功,又不能显得太假。这其中的分寸感,比写情书还难拿捏。
1. 别把创业故事写成“英雄史诗”
我见过太多创业者的自我介绍,开头总是:“怀着改变世界的梦想,我毅然放弃了百万年薪……” 这种叙事很燃,但也很假。真正的创业往往始于一个更朴素的理由:可能是受够了老板的PUA,可能是发现某个小需求没人解决,甚至只是因为“闲着也是闲着,不如试试”。
我自己的第一次创业,动机就俗得不行——当时被前公司裁员,存款见底,心想“与其低声下气找工作,不如自己搞点事情”。你看,这哪有半点英雄气概?但正是这种真实,反而让听故事的人觉得可信。
2. 失败比成功更有说服力
很多人在写创业经历时,恨不得把每个决策都包装成“英明神武”,每场危机都变成“力挽狂澜”。但现实是,创业就是不断踩坑、摔跤、再爬起来的过程。真正打动人心的,不是“我怎么赢”,而是“我怎么没死透”。
比如,你可以写:
– “第一次见投资人,PPT放错版本,硬着头皮讲了半小时,结果对方说‘你们这个方向完全不对’。”
– “产品上线第一天,服务器崩了8次,用户骂声一片,团队通宵改代码。”
– “最惨的时候,账上只剩3万块,合伙人吵到差点动手。”
这些细节不会让你显得无能,反而会让读者觉得:“这人经历过真实的风浪,不是纸上谈兵。”
3. 数字要具体,但别太“会计式”
“年营收增长300%”这种话,听起来很厉害,但也很空洞。相比之下:
– “第一个月只卖了7单,第二个月靠地推做到200单,第三个月因为一个抖音视频爆了,单日订单破5000。”
– “最初团队3个人挤在民房办公,后来搬到共享办公室,再后来租了整层楼——虽然现在又缩水了一半。”
这种带场景的数字,更容易让人代入。
4. 少点“战略”,多点“直觉”
商业计划书喜欢讲“战略布局”“生态闭环”,但真正的创业决策,往往靠的是直觉和运气。你可以诚实一点:
– “当时选这个赛道,纯粹是因为发现竞品都做得很烂。”
– “定价策略?我们就是参考了同行,然后随便打了个8折。”
– “最关键的客户,其实是朋友喝醉酒介绍的。”
这种“不专业”的坦白,反而让人觉得真实。
5. 结尾别升华,留点余味
很多人喜欢在创业经历的结尾强行拔高:“这段经历让我明白,坚持就是胜利……” 太俗了。更好的方式是留个开放式的思考:
– “现在回头看,如果当时知道会这么难,我可能不会开始。但正因为不知道,才走到了今天。”
– “创业教会我的最重要的事,不是怎么赢,而是怎么输得不太难看。”
– “如果你也想创业,我的建议是:先算算你能亏多少钱,再决定。”
总结:真实比完美重要
写创业经历,不是在写商业计划书,也不是在写求职简历。它更像是在讲一个“我如何从菜鸟变成老油条”的故事。
所以,别怕暴露愚蠢,别怕承认运气,甚至别怕显得有点狼狈——因为真正能打动人的,从来不是完美的英雄,而是那个跌跌撞撞、却还在往前走的普通人。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55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