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三点的成都,电子科大的创业孵化器里还亮着几盏灯。我去年冬天在那儿偶遇一个做AI绘画的小团队——三个计算机系的大三学生,眼圈乌青,面前堆着半凉的烧烤和空红牛罐。”哥,我们差十万就能把服务器升级了,”领头的男生搓着手,”但学生贷款那套流程,太磨人了。”
这话让我想起五年前在春熙路开奶茶店失败的学妹。她当时拿着政府贴息的创业贷款,却因为低估了租金涨幅和网红茶饮的迭代速度,最终亏掉了父母垫的八万块。”那些培训课教怎么写BP,却没教怎么算清楚一杯奶茶的真实成本,”她苦笑着对我说。
一、贷款是燃料,但你不是火箭
成都的创业扶持政策确实诱人:最高30万的全额贴息贷款,还有青羊区那种”七天极速审批”的绿色通道。但我在科技局工作的发小透露,去年有37%的违约案例来自”为拿钱而编项目”的大学生——他们以为创业就是租个共享办公位,在PPT里堆砌”元宇宙””区块链”这些热词。
更吊诡的是,某些高校的创业课把贷款包装成”人生第一桶金”,却很少强调一个事实:成都90%的孵化器入驻团队活不过18个月。我见过最荒诞的案例,是某体育学院学生用贷款开了家”无人机竞速俱乐部”,结果发现光一块专业电池就抵他半个月生活费。
二、政策温度计下的冷热不均
必须承认,成都在细分领域的扶持很用心。比如郫都区针对农创项目的”零抵押贷款”,或者天府软件园对游戏开发团队的税收返还。但问题在于:
1. 信息差像火锅里的红油——真正需要钱的文创、传统手工业创业者,往往不知道龙泉驿区有针对非遗项目的专项基金;
2. 评审标准像个玄学——某次路演现场,评委对”用AR技术还原老成都茶馆”的项目嗤之以鼻,却给”区块链养鸡”打了高分;
3. 隐性成本被低估——你以为免息就真没成本?某个做校园二手书平台的小伙,光为凑齐五个联保人就跑断了腿。
三、比贷款更重要的东西
在磨子桥开了十年面馆的老李说得精辟:”大学生创业就像担担面,贷款是那勺红油,没它不香,但光有它绝对齁死你。”
我特别想对准备申请的人说:先去桐梓林那些倒闭的店铺转转,和老板们抽支烟;把成都市小微企业生存白皮书里”死亡原因TOP3″抄在床头;最重要的是——算清楚你每天要卖多少杯咖啡才能覆盖贷款利息。
最近高新区新出了”失败者联盟”沙龙,据说每周都有创业受挫的人在那儿分享踩坑记录。或许,该把参加这个沙龙设为贷款的前置条件?毕竟,懂得敬畏风险的人,才配得上热血的资本。
(后记:那个AI绘画团队后来通过接游戏外包活了下来,现在月流水刚够还贷。学妹的奶茶店旧址变成了彩票站,她说每次路过都感觉那台双色球机器在朝她眨眼。)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55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