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去年在上海外滩某家隐蔽的私人银行会客厅里,我亲眼目睹了一场价值3亿人民币的外汇远期合约签约仪式。那位穿着皱巴巴西装的中年企业家,在签完字后突然问我:”你说,这算不算在和未来对赌?”他无名指上的婚戒在合约纸上划出轻微的凹痕——这个细节让我记到现在。
(二)
教科书会把外汇远期定义为”锁定未来汇率风险的金融工具”,但实操中它更像是一把双刃剑。我记得2018年某家浙江纺织企业,用远期合约锁定了6.9的美元兑人民币汇率。结果三个月后汇率跌到6.3,他们每美元多付0.6元——相当于每天白送对手方一辆宝马5系。财务总监后来在酒桌上红着眼睛说:”避险?这他妈比赌博还刺激。”
(三)
有趣的是,人民币远期市场始终带着某种”中国特色”的悖论。一方面央行反复强调市场化改革,另一方面每当汇率波动超2%,市场就会不自觉地抬头看”政策天花板”。去年某外资行推出的365天远期产品,定价时居然偷偷加入了”政策调整概率系数”——这恐怕是全世界独一份的定价模型。
(四)
我特别反感那些把远期交易说得像数学公式般精确的分析师。他们永远不知道,在重庆解放碑的某栋写字楼里,外贸企业的老板们是怎么用”土办法”做决策的:有人根据女儿留学学费支付时间点来定合约期限,有人因为梦见人民币破7就紧急平仓。这些非理性行为,往往比那些精美的BS模型更能解释市场波动。
(五)
最近有个现象很有意思:越来越多中小企业开始玩”合约拆分”。把1000万美元的远期头寸,拆成20份不同到期日的小合约。问起来都说”分散风险”,但我看更像是种心理安慰——就像老百姓把钱藏在床垫不同角落,总觉得这样更安全。这种集体行为正在扭曲整个远期曲线的形态。
(六)
最吊诡的莫过于”避险反成风险”的现代寓言。某上市公司用远期合约对冲原材料进口风险,结果因为盯市亏损触发质押平仓,反而造成更大损失。现在他们的风控手册第一页就写着:”使用金融衍生品前,先确认自己心脏够不够强。”
(七)
站在黄浦江边看那些玻璃幕墙里的交易大厅,我突然觉得远期市场像极了上海的老弄堂——表面是现代化的电子交易系统,骨子里还是熟人社会的游戏。昨天某大行交易员私下告诉我,他们给VIP客户的远期报价里,其实藏着0.3%的”关系溢价”。你看,在人民币的时空穿越游戏里,连时间价值都要给人情世故让路。
[结尾留白]
所以下次有人跟你谈远期定价时,不妨问问:这个价格里,到底有多少是时间价值,多少是焦虑税?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55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