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冬天,我在杨浦区一家咖啡馆偶遇了两位年轻的创业者。他们正为即将到来的A轮融资争得面红耳赤——一个坚持要找纯粹的市场化基金,另一个却执意要接触政府背景的投资平台。”国资太保守”,”但他们看得更长远”,这样的对话让我想起上海科创投这家特殊的存在。
说实话,最初我和大多数人一样,对带着”国字号”的投资机构抱有刻板印象。直到亲眼见证他们投资的一家生物医药企业,在疫情最艰难时因为国资背书获得了银行紧急授信,我才意识到这种”保守”背后藏着另一种智慧。这让我不禁思考:在创投这个崇尚狼性的领域,国资背景究竟是枷锁还是铠甲?
最令我着迷的是科创投身上那种矛盾的特质。一方面要完成政府引导基金的政策目标,另一方面又要面对市场的残酷筛选。就像个戴着镣铐的舞者,既要保持优雅又要展现力量。去年他们投的一个AI项目,技术顶尖但商业化路径模糊,市场化基金都在观望,唯有科创投率先下了注。结果?三年后这个团队成了细分领域的独角兽。
但别误会,我可不是在给国资唱赞歌。有时候他们的决策慢得让人抓狂——我认识的一个芯片团队,从接触到尽调花了整整九个月,期间差点被市场化基金截胡。这种”官僚病”在瞬息万变的科技赛道里,简直是要命的慢性自杀。可有趣的是,这种”慢”偶尔反而成了优势:当资本寒冬来临时,那些追逐风口的热钱仓皇撤离,反倒是这些”慢性子”的资本成了定海神针。
最近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们开始在投后管理上玩新花样。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财务监督,而是搞起了”生态连接器”——把被投企业拉进产学院合作网络,帮技术型团队对接应用场景。这种打法很”上海”,带着点海派文化的精致和务实。就像个老派的绅士,不会和你称兄道弟,但总在关键时刻递来恰到好处的雪茄。
当然也有人吐槽这是”既当裁判又当运动员”。但换个角度看,在硬科技投资这个长周期赛道里,或许就需要这种”非典型玩家”。当所有人都盯着三年退出回报时,总得有人愿意为十年后的技术萌芽浇水施肥。
写到这里突然想起个细节:有次参加他们办的创业者沙龙,听到个投资经理在劝创始人:”别太在意估值,先把技术壁垒垒高”。这话在当下浮躁的创投圈里,简直像出土文物般珍贵。也许这就是上海科创投最特别的地方——在资本狂欢的时代里,固执地保留着某种理想主义的体温。
(写完突然觉得,用”集团”这个词来形容他们其实不太准确,更像是个带着使命感的”科技园丁”,只是恰好管理着百亿资金池罢了。)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