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上个月兴冲冲告诉我,他花两千块买了套「巴菲特亲传弟子」的线上课程,还附赠三本绝版投资秘籍。我看着他发来的课程目录——「十分钟学会看K线」「用数学公式预测牛市」——忍不住叹了口气。这年头,卖铲子的人总比挖金矿的人赚得多。
我书架最显眼的位置摆着一本证券分析,1934年的版本,书脊都快散架了。七年前在巴黎左岸的旧书摊淘到它时,那个留着络腮胡的店主眨着眼睛说:「这本书救过我的命——指的是1968年五月风暴时,我拿它挡过警察的催泪弹。」现在每次翻开,还能闻到若有似无的胡椒味。
有意思的是,真正改变我投资观念的反倒是本非投资类书籍。尤瓦尔·赫拉利在人类简史里提到个概念:人类最伟大的能力是编织「虚构故事」。读完那天凌晨三点,我对着电脑屏幕上的K线图突然冷汗直流——我们每天追涨杀跌的,不正是集体编织的现代神话?特斯拉的市值凭什么超过丰田?比特币为什么能换别墅?说到底都是千万人共同相信的叙事魔法。
去年在陆家嘴某基金公司的分享会上,我见过个有意思的现象。台下基金经理们人手一本黑天鹅,但讨论决策时都在用着十年前的老模型。就像我们都知道量子物理才是真理,但修房子时还是得用牛顿力学。这种割裂感让我怀疑,或许投资类的书本质是种心理按摩——给我们一种「知识在手,天下我有」的幻觉,好掩盖市场本质上是个巨型混沌系统的事实。
最讽刺的是,真正靠投资实现阶级跃迁的人,往往根本不读书。我认识个厦门炒房起家的老板,办公室书柜里最厚的书是家电维修手册。但他对人性弱点的洞察堪称天才:「永远别信中产知识分子画的饼,他们连自己小区物业费都算不明白」。这话虽然难听,但比很多商学院教材里的CAPM模型更接近真相。
现在当我再看到「财务自由必读」的书单时,总会想起那个卖我旧书的法国老头。他摊位上还有本占星术与投资时机,被翻得比格雷厄姆的著作还破。或许投资的终极悖论就在于:我们越是试图用理性驯服市场,就越要承认非理性才是游戏的本质。
所以别问我该读什么投资宝典了。真要推荐的话,不如去菜市场观察摊主怎么调价,或者研究下奶茶店怎么制造排队效应。这些鲜活的一手认知,比任何大师写在纸上的二手真理都值钱得多。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55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