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和一位做私募的朋友喝酒,他半开玩笑地说:“现在不投点新消费,出门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 杯中的威士忌还剩三分之一,他忽然正色道:“但你说亚朵这种酒店,到底算不算好标的?”
我愣了一下。说实话,我当时脑子里闪过的第一个画面,是三年前在杭州一家亚朵大堂里看到的场景——下午三点,不是入住高峰,却有一群年轻人抱着笔记本窝在沙发区开会,旁边还有个姑娘在拍vlog,背景里硕大的“竹居”书架上,有人正踮着脚取书。这哪里是酒店大堂?分明是个混搭了咖啡馆、共享办公和图书馆的社交场。
(一)
传统酒店业者可能至今没想明白,为什么亚朵能靠着“大堂革命”这种看似不务正业的操作杀出血路。我听过最犀利的吐槽来自某国际酒店集团的高管:“他们不是在卖房间,是在卖一种氛围感。” 这话带点嘲讽,但某种程度上倒真相了。
亚朵的聪明之处在于,它早就不把“睡觉”当作核心卖点。当你把大堂做成社区,把客房塞进摄影书和定制洗护品,甚至和知乎、网易云音乐搞联名——你卖的确实不再是那张床,而是一种精心包装的生活方式提案。投资人买的,或许正是这种“提案能力”的稀缺性。
但隐患也埋在这里。去年我在成都碰巧连续住过亚朵和另一家新锐设计酒店,有个细节很耐人寻味:亚朵的“标配”元素(普兰特洗护、阿芙精油、摄影书)依然精致,但那种“哇哦”的新鲜感淡了。当跨界联名成为行业通用玩法,当所有品牌都开始强调“人文体验”,亚朵的护城河到底有多深?
(二)
财务模型是另一个让我犯嘀咕的点。表面看,亚朵的加盟模式轻资产、扩张快,但魔鬼在细节里。有位参与过尽调的朋友私下吐槽:“他们的运营成本比传统中高端酒店高出一截——24小时热茶夜宵、图书管理员、甚至部分门店的免费洗衣服务,都是隐形成本。”
更微妙的是用户心态。我观察过一个现象:很多人愿意为亚朵的公共空间买单,但提到房价,第一反应仍是“比全季贵的那部分值不值?” 这种认知偏差很致命——你可以因为大堂好看多拍九张图发朋友圈,但最终决定复购的,很可能还是房间静音效果和床垫硬度。
当然,我不是说亚朵不赚钱。但它的盈利结构或许比想象中脆弱:高溢价高度依赖“体验感”这种非标品,而体验恰恰是最容易被模仿、也最容易审美疲劳的。
(三)
最让我睡不着觉的,其实是资本叙事逻辑的变化。前几年新消费火爆时,大家拼的是“故事够不够性感”;现在市场寒冬,投资人端着显微镜找现金流。亚朵在2021年冲刺美股时讲的是“中国体验式酒店第一股”,但如今二级市场更关心的可能是:你的单店RevPAR(每间可用客房收入)到底能不能稳定跑赢行业均值?
有个数据很少被公开讨论:亚朵的会员复购率确实亮眼,但新客获取成本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上涨。当小红书上的网红酒店清单越来越长,当年轻人开始追逐更小众的设计师酒店,亚朵的“标准化体验”反而成了双刃剑——它保证了品控下限,却也模糊了个性。
(四)
写到这里,我忽然想起那位私募朋友最后说的话:“我们投亚朵,赌的不是酒店行业变革,而是中国人对‘适度精致’的长期需求。” 这句话我琢磨了很久。
或许亚朵真正的价值,在于它精准踩中了当下消费市场的裂缝:年轻人既舍不得花两千块住五星级,又不甘心屈服于全季的性冷淡风。他们要的是某种中间态——有设计感但不浮夸,有温度又不至于过度热情,最好还能提供点“虚拟社交货币”(比如发朋友圈的素材)。
如果这个逻辑成立,投资亚朵本质上是在赌一个群体的身份认同焦虑会持续存在。这听起来有点讽刺,但商业史上最赚钱的生意,往往都是解药和毒药一起卖。
临走前,朋友晃着杯子里的冰块说:“你知道最荒诞的是什么吗?我们内部模型显示,如果亚朵砍掉所有‘人文服务’,短期利润能涨20%。但没人敢动刀——因为那样的话,它就和其它酒店没区别了。”
或许这就是新消费投资的宿命:你明知道有些东西华而不实,却不得不陪着用户一起做梦。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5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