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在深圳湾的一个项目复盘会上,我亲眼见证了一场有趣的争执。甲方财务总监坚持认为二期工程必须砍掉15%的预算,而项目总工拍着桌子说再减就要出结构安全问题。就在双方僵持时,一位戴着黑框眼镜的九零后项目经理突然开口:”我们是不是从一开始就问错了问题?”
这个场景让我反复思考——全过程投资控制本质上真的是在控制投资吗?或许我们都被这个术语的字面意思欺骗了太多年。
传统认知里,投资控制就像给项目套上缰绳,每个环节都要勒紧预算。但我在参与雄安某个智慧园区项目时发现了某种悖论:那些最成功的企业,往往在初期规划阶段看起来最”挥霍”。他们愿意花三个月时间做市场穿透式调研,肯为设计师天马行空的方案支付额外费用,甚至在施工阶段还保留着10%的弹性预算用于应对突发创意。结果呢?这些项目最终的ROI反而比那些锱铢必较的高出20%以上。
这让我想起建筑大师路易斯·康的那个著名观点:”预算不该是创造力的刽子手,而应该是灵感的催化剂。”全过程控制的精髓,或许根本不在于”控制”,而在于”赋能”。就像好的编辑不是一味删减作者的文字,而是帮助故事找到更精彩的叙述方式。
最近接触的元宇宙地产项目更颠覆了我的认知。他们的投资控制团队里居然配备了人类行为学家和游戏策划师——这些人负责评估虚拟空间里每个像素点的情感价值。当传统房企还在计算每平米混凝土成本时,他们已经在量化用户停留时长与虚拟喷泉造价的函数关系了。这种投资控制理念,简直像是给财务模型注入了灵魂。
不得不承认,这个行当正在发生某种温情脉脉的异变。上周和某个文旅项目负责人喝威士忌时,他带着醉意说:”现在最贵的不是钢筋水泥,是能让游客发自内心微笑的那个瞬间。我们的投资控制表最后三栏居然是’感动系数’和’记忆留存率’。”虽然听起来有些矫情,但仔细想想,这不正是消费升级本质吗?
有时候我会偏执地想,或许我们应该把”投资控制”改名为”价值编织”。全过程不再是冰冷的审计动线,而是持续的价值发现之旅。就像优秀的裁缝不会抱怨客人身材不够标准,而是想办法剪裁出最显风度的西装。
当然这种观点可能要得罪不少老一辈造价工程师。他们信奉的是铁一般的数字纪律,这没错。但看看现在爆雷的那些项目,有几个是真的因为技术不达标?多半是价值判断出了偏差——把该花钱的地方省了,不该砸钱的反而挥金如土。
最近让我失眠的是个养老社区项目。投资方坚持要把每间房的适老化设施预算砍掉30%,却愿意花大价钱打造豪华大堂。我们团队做了个大胆推演:如果把大堂预算转移至房间内部,虽然会失去炫目的门面,但日常护理效率提升能让运营成本下降18%。这个建议最终被采纳时,我突然意识到——真正的投资控制,其实是帮人们看清什么才是真正重要的。
或许有一天,投资控制师的最高境界不再是戴着眼镜敲计算器,而是成为项目价值的”翻译官”。把冰冷的数字转换成有温度的生活场景,把拘谨的预算线条揉捏成充满可能性的曲线。这个过程本身,就是种带着镣铐舞蹈的艺术。
现在每次翻开项目可研报告,我都会多问一句:我们究竟是在控制投资,还是在扼杀某种尚未诞生的美好?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但值得每个从业者放在心里慢慢研磨。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5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