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牌照:那道金光闪闪的门槛背后

上周和老王喝酒,他神秘兮兮地凑过来说准备搞个私募,问我认不认识能“加速审批”的人。我差点没把嘴里的威士忌喷出来——这年头,连卖茶叶的都觉得自己能搞基金了。

说实话,每次听到有人把基金牌照说得跟超市会员卡似的,我就忍不住想笑。这帮人大概以为,有了那张纸就能在金融市场横着走。但你要是真在这行混过几年就会明白,牌照这东西,说它是入场券都算客气了,更像是给你发了个高压锅——能炖出好汤还是炸穿屋顶,全看掌勺的手艺。

我见过太多魔幻现实。2018年那会儿,有家新拿到牌照的机构,办公室还没租好就先印了一万份宣传单,把“证监会批准”五个字放大到占半个版面。结果呢?去年清盘的时候,投资人举着“还我血汗钱”的横幅把写字楼围得水泄不通。有时候我真怀疑,某些审批部门是不是该学学驾校,给每个申请者加考个“道德路考”。

但话说回来,最近两年监管层明显学聪明了。现在拿牌照要过的关,简直比西天取经还难。不光要查你祖上三代是否清白,还得测试团队对证券法倒背如流的程度。有个朋友去年申请时,被问及“如何看待ESG投资与传统文化的关系”,他回来哭诉这哪是金融答辩,分明是国学大考。

有意思的是,越是严苛的门槛,越催生出荒诞的产业链。现在专门有中介号称能“定制化服务”,从撰写申报材料到装修办公室风格都能一条龙包办——北欧极简风代表专业,中式红木彰显实力,连前台姑娘的微笑弧度都有标准参数。这让我想起小时候玩的模拟经营游戏,只不过现在赌上的是真金白银。

最讽刺的是,真正需要这张牌照的人反而最不在乎。我认识几个业绩超牛的基金经理,管理着家族资金活得相当滋润。问他们为什么不申请牌照,人家晃着红酒杯说:“要那玩意儿干嘛?难道给客户赔钱时能当护身符?”这话糙理不糙。

基金牌照

说到底,牌照制度就像给丛林装了个旋转门——能筛掉部分裸泳者,但挡不住会穿衣服的骗子。最近某百亿私募爆雷不就是最好例证?人家可是正经持牌机构,办公室墙上挂满了各种资质证书。

或许我们应该换个思路:既然无法杜绝劣币,不如让良币自带发光属性。比如建立动态评级系统,让那些靠着牌照混日子的机构每季度接受投资人公开质询。再比如把牌照分成三六九等,就像餐厅卫生评级那样贴在门口,让市场自己用脚投票。

昨晚老王又给我打电话,说决定先不做私募了。问其原因,他叹气道:“仔细研究了申报要求,光合规官就要配三个,我连交易员都还没雇齐呢。”看来有时候,高门槛倒成了最好的投资者教育。

(完)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5550/

(0)
林凤百科林凤百科
上一篇 3小时前
下一篇 3小时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