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券商分析师开始”带货”,你敢跟吗?
上周三凌晨三点,我被手机震动惊醒。老同学阿强发来一条微信:”速看!大决策证券刚出的研报,XX股份目标价翻倍!”配图是一份被荧光笔涂得花花绿绿的PDF文件截图。我揉着惺忪睡眼苦笑——这已经是本月第三次收到他的”紧急军情”了。
券商研报正在变成新时代的”电视购物”。那些穿着笔挺西装的分析师们,在摄像头前眉飞色舞地讲解K线图的样子,总让我想起早年深夜档里喊着”不要999,只要99″的带货主持人。只不过他们推销的不是保健品,而是代码后面跟着六个零的财富梦想。
有个业内朋友曾酒后吐真言:”你知道为什么周三下午研报特别多么?因为周三晚上是机构客户晚餐会。”这话让我想起小区门口那家面包店,总是在下午四点把当天没卖完的面包贴上”买一送一”的标签。时效性,在这个行当里以另一种形式存在着。
去年跟踪过某券商力推的”十年十倍”明星股。有趣的是,当股价跌去30%时,他们悄悄把标题改成了”短期调整带来黄金坑”;再跌20%,报告就变成了”聚焦长期价值”。这像极了恋爱中的PUA话术——达不到预期不是推荐有问题,而是你”格局不够大”。
但话说回来,我认识的真有靠券商推荐赚到钱的。老张就是典型,他的秘诀简单得可笑:只买那些被连续下调评级的股票。”等他们都不好意思再推荐的时候,往往就是底部了。”这话虽然偏激,却道破一个真相——市场的超额收益往往来自共识之外。
最近注意到个有趣现象。某知名分析师跳槽后,其曾经力推的股票在三个月内普遍跑输大盘15%。这让我想起《黑镜》里那集评分系统——人们追捧的或许不是观点本身,而是那个闪闪发光的头衔。当光环褪去,魔法也就消失了。
现在收到阿强的消息,我会先做三件事:查查该券商最近一个月推了多少只”强烈推荐”;对比目标价与当前价差是否超过50%;最重要的是,翻出他们三年前的同类型报告,看看那些”明日之星”今天都在哪里。很多时候,历史比预测更有说服力。
(写完这段,手机又震了。不出所料,阿强发来新消息:”刚才那支涨停了!你买了吗?”我望着昨天他推荐的另一支”必涨股”的分时图——绿色的-5.2%正在闪烁,默默截了个屏。)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5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