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冬天,我在中关村的一家咖啡馆里见到了第四位投资人。窗外的雾霾把玻璃染成灰黄色,而我对面的王总正用银勺缓缓搅动着他的拿铁。“你们的商业模式很有意思,”他说,嘴角挂着那种我早已熟悉的、介于兴趣和礼貌之间的微笑,“但你们真的想清楚护城河在哪里了吗?”
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我们这些创业者就像在参加一场盛大的化装舞会——每个人都戴着“颠覆行业”的面具,却很少有人敢承认自己连下个月的工资都快发不出来了。
融资狂欢背后的孤独
创投圈最讽刺的地方在于,我们总是把“改变世界”挂在嘴边,却把大部分时间花在修改PPT的字体大小上。我记得有个深夜,团队为了一份BP吵到凌晨三点,争论的焦点居然是该用“革命性”还是“突破性”来形容我们的技术。这种近乎偏执的修饰语狂欢,背后藏着一个令人不安的真相:大多数投资人根本分不清你在说什么,他们只是在寻找能刺激多巴胺分泌的关键词。

有一次我遇到个特别实在的天使投资人,他直言不讳地说:“我每天要看二十份BP,其中十九份都在试图用区块链改造殡葬行业。你要是能说清楚怎么赚钱,我现在就写支票。”可惜那天我准备了四十五页的市场分析,唯独忘了说我们准备怎么收第一笔钱。
估值游戏的荒诞现实主义
估值谈判可能是最暴露人性弱点的场合。上周有个项目估值吵到离谱的程度——家预制菜公司非要按科技企业估值,理由是他们的App能根据冰箱剩余食材推荐菜谱。投资人居然买账了。这件事让我想起菜市场大妈讨价还价时的智慧:“你这韭菜昨天还卖三块呢!”而我们在会议室里,对着虚高的数字面红耳赤时,倒忘了最基本的商业逻辑。
有意思的是,越是不差钱的项目,投资人越是挤破头。有个做企业服务的朋友,现金流好到能买下投资人的办公楼,结果每天被基金追着塞钱。而真正需要资金的早期项目,反而要在Demo里加特效才能换来一次见面机会。这种倒挂现象,某种程度上像婚恋市场——最渴望爱情的人往往最难找到伴侣。
术语通货膨胀与认知泡沫
现在不拽几个新词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创业者。上周听了个路演,有个95后连续用了“元宇宙赋能”、“Web3.0原生”和“量子化运营”,听得投资人连连点头。结束后我偷偷问他到底做什么的,他眨眨眼说:“其实就是帮网红做直播带货。”
这种术语通货膨胀最可怕的地方在于,它正在制造集体幻觉。大家沉迷于构建复杂的认知泡沫,反而忽略了生意的本质就是低买高卖。就像你给西红柿贴上“有机光合作用产物”的标签,并不能让它变得更美味——但确实能卖得更贵。
投资人到底在买什么?
经过十七次碰壁后,我渐渐悟出个道理:投资人买的从来不是项目,而是他们想象中的项目。就像买彩票的人买的不是纸片,而是中奖后的美好生活。有次遇到个投资人直言:“我知道你们这数据有水分,但我愿意赌这个赛道。”
这种赌徒心理造就了创投圈的光怪陆离。有个做宠物殡葬的拿到千万投资,只因投资人刚失去爱犬;而某个解决农村污水处理的项目跪了半年没结果,最后靠“乡村振兴”政策东风才勉强过关。感情冲动和政策红利,有时候比商业逻辑更好用。
给正在找钱的人几句实话
如果你正在融资路上,容我说几句扫兴的大实话:
1. 别太把Term Sheet当回事,那玩意比恋爱时的誓言还不靠谱。我见过签完TS后消失的投资人,比见过面的还多。
2. 估值都是虚的。去年估值三亿的公司,现在三折转让都没人要。现金流才是真实的氧气,其他都是醉氧产生的幻觉。
3. 最靠谱的投资人往往是骂你最狠的那个。那些满口“厉害厉害”的,通常转身就把你拉黑了。
4. 有时候融不到资不是你的问题。就像谈恋爱,看对眼需要运气。我认识个团队改了三十六版BP,最后因为投资人喜欢他们办公室的装修风格而签了协议。
现在每次路过那家咖啡馆,我都会想起王总最后说的话:“创业就像在黑暗中洗衣服,不到天亮永远不知道洗干净没有。”当时觉得是句鸡汤,现在想想,他可能是在暗示:有些投资人根本分不清衣服到底洗没洗干净,他们只关心洗衣粉的牌子够不够响亮。
也许真正的突破,是敢于在融资PPT的第一页就写上:“我们可能失败,但失败的方式会很有价值。”不过说真的,我敢写,你敢信吗?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5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