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和一位在券商做策略的老友喝酒,他半开玩笑地说:“现在外资研报比国产剧还能编,上个月还喊着‘黄金十年’,这个月就改口‘结构性风险’——这帮QFII操盘手,怕不是把A股当剧本杀在玩?”
这话虽然带着酒劲,却戳中了我长久以来的观察。2003年QFII刚登陆时,我们真把他们当救世主——华尔街精英、价值投资教父、带着成熟市场的真经来普度众生。可现在呢?某些QFII基金的操盘风格,活像在新天地泡吧的VC,今天追光伏明天捧白酒,赛道换得比网红换男友还勤快。
最讽刺的是去年新能源板块的过山车。某家号称“ESG投资鼻祖”的欧洲基金,Q1还在研报里把某光伏龙头夸成“东方特斯拉”,等散户跟风冲进去,他们反手就减仓30%。结果股价腰斩时,人家在业绩说明会上轻飘飘一句“基于风险控制的重估”——这套路怎么看着眼熟?不就是游资玩剩的“吹票割韭菜”吗?
但你说他们完全在瞎搞也不公平。我认识的一位QFII基金经理私下吐槽:“总部要求季度跑赢MSCI中国指数,客户每隔三天问为什么没买AI概念——在中国市场讲价值投资?先得让LP们理解什么叫‘时间的朋友’。”你看,连洋和尚都被逼得念急功近利的经。

真正让我后背发凉的是另类“本土化”。某些QFII开始雇佣内地操盘手,学游资打板、跟量化抢跑道,甚至用离岸马甲参与定增套利。上周某只“庄股”龙虎榜出现QFII席位时,整个圈子都沉默了。当外来鲶鱼进化成食人鱼,这片水域的生态链恐怕要彻底重构。
当然也有清流。某家北美养老基金的中国代表告诉我,他们依然坚持三年期考核,宁愿错过热门赛道也要死磕现金流贴现模型。“但这样的机构正在变成少数派,”他苦笑着晃悠威士忌杯,“现在华尔街问的第一个问题永远是:你们T+0策略年化多少?”

或许QFII这面镜子照出的,本就是我们自己的欲望变形记。当北上资金单日净流出百亿就引发恐慌,当“洋大人买了啥”成了散户抄作业标准——我们嘲笑的到底是外资的投机化,还是自己内心深处那个永远渴望救世主的懦弱影子?
(抿完最后一口酒突然想到)说个黑色幽默:现在某些国内私募路演时,最喜欢吹的不是业绩,而是“我们的持仓和某QFII顶级基金高度重合”。你看,绕了二十年,我们终究活成了自己当年最想跪舔的模样。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5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