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从业资格证:那张纸背后的傲慢与偏见
上周和一位刚毕业的学弟喝咖啡,他皱着眉头搅动拿铁,突然问我:“哥,你说这银行从业资格证,到底有没有必要考?” 我看着他眼里的迷茫,突然想起十年前自己坐在图书馆刷题的那个下午——空调嗡嗡作响,桌上摊开的银行业法律法规第43页有个咖啡渍,那味道仿佛又回来了。
说实话,这张证书从来就不只是张纸。某种程度上,它像金融行业的“隐形门禁卡”。官方说法当然是提升专业素养,但在我跑过七八个城市的银行网点后,发现个有趣现象:那些把资格证裱起来挂工位的老员工,和年轻柜员手机里刷题软件的计时器,根本是两种生存状态的隐喻。
我记得2016年在某二线城市分行,带我的师傅老周——一个把风险管理教材翻出毛边的老信贷员——有次喝着茶说:“这考试吧,像给新人戴的缰绳。但真正玩转信贷的,是看得懂人脸上皱纹里藏着的风险。” 当时我觉得他在故弄玄虚,直到自己经手第一个坏账案例: textbook上写的抵押物处置流程完美得像童话,现实里却要和老赖在菜市场斗智斗勇。
现在年轻人备考时爱抱怨“形式主义”,我倒觉得未必。去年某股份制银行内部流出的数据很有意思:持证员工在结构性存款销售失误率上反而比无证同事高0.7%。这数字乍看打脸,细想却揭露了更荒诞的现实——我们总用标准化考试过滤“风险”,却过滤不掉人性里的贪婪与侥幸。
最近元宇宙概念火,有银行搞VR模拟考点,让考生戴着头盔处理虚拟挤兑事件。这让我想起考场上那些沙沙的涂卡声,突然觉得讽刺:当Alphago都能操盘对冲基金了,我们还在用选择题考核金融嗅觉。或许某天,区块链记录的信用足迹会比这张纸更有说服力?
当然我不是全盘否定它。至少对跨行转岗的人,那本厚厚的个人理财确实帮我系统理清了资管新规后的产品逻辑。但最珍贵的反而不是考点,是备考时认识的那位退休信贷处长——现在每次看到房地产政策调控,都会想起他说的:“风控不是算出来的,是熬出来的。就像老火汤,考试只教你放多少料,没人告诉你什么时候该转文火。”
所以回到学弟的问题,我现在会这么说:考不考取决于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如果只想混个入职门槛,题库刷三天就够了;但如果真想在这行深耕,或许该带着质疑去学——为什么巴塞尔协议III要这样修订?数字货币会不会让现钞管理知识作废?这些思考比分数重要得多。
毕竟金融江湖里,真正厉害的从来不是持证最多的人,而是那些知道什么时候该把教科书合上的人。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5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