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我第三次创业失败后的某个凌晨三点,坐在7-11门口啃着关东煮,突然意识到一个残酷的事实——我们都被”创业神话”给骗了。那些媒体上光鲜亮丽的创业故事,就像Instagram上的美食照片,永远只展示完美切面的牛排,却不会告诉你厨房里打翻的酱料和洗碗槽里堆积的锅碗瓢盆。
创业者的”皇帝新衣”
记得第一次参加所谓的”创业者大会”,满屋子都是”颠覆行业”、”改变世界”的豪言壮语。有个穿着黑色高领毛衣的年轻人(为什么成功的创业者都爱穿黑色高领毛衣?)在台上侃侃而谈他的”平台战略”,台下观众如痴如醉。中场休息时,我在洗手间偶遇他,这位”未来独角兽创始人”正对着镜子练习刚才的演讲手势——那一刻,我突然明白了什么。
我们这代人被灌输了太多”快速成功学”,却没人告诉我们,创业更像是种地而不是买彩票。你得先犁地、播种、除草、等待,中间还可能遭遇旱灾虫害。那些一夜暴富的故事?大概和我们小时候听的”隔壁家孩子”一样,都是都市传说。
办公室政治与咖啡机经济学
我的第二个创业项目是做智能办公设备。有趣的是,当我们把产品——一台能自动调配咖啡的智能机器——放进真实的创业公司测试时,发现最受欢迎的功能不是拿铁艺术也不是健康分析,而是”咖啡配额锁定系统”。
“能不能设置让市场部的人每天只能接两杯?他们喝太多了。”——这是来自CTO的奇葩需求。更荒诞的是,销售总监偷偷找我们工程师开后门,给他的账户加了隐藏额度。你看,连创业公司都逃不开办公室政治的咖啡战争。
这让我想起彼得·蒂尔在从0到1里说的:”竞争是输家的游戏。”但现实是,大多数创业者连参与竞争的资格都没有,就在内部消耗中把自己玩死了。有时候我在想,或许创业最需要的不是MBA课程,而是人类学田野调查——你得先搞懂办公室里那些关于咖啡机、空调温度和零食柜的微妙权力斗争。
融资路上的行为艺术
说到融资,这可能是创业过程中最像行为艺术的环节。你得学会用PPT讲故事,把”我们还没盈利”说成”专注增长”,把”市场竞争激烈”包装成”赛道广阔”。有一次,我亲眼见证一位创始人为了让数据好看,在见投资人前夜手动增加了2000个”潜在用户”——方法是在各大高校论坛发帖送奶茶兑换码。
更讽刺的是融资术语本身。当有人说”我们在pre-A轮”,实际意思是”我们还没找到商业模式但需要钱继续试错”;”战略调整”等于”快不行了在找接盘侠”;而”All in”往往是”已经没退路了”的体面说法。
那些创业导师不会告诉你的事
现在市面上充斥着各种创业导师和成功学大师,他们总是谈论愿景、格局、颠覆,却很少提及一些更接地气的生存智慧:
1. 创始人最常用技能不是战略规划,而是修打印机——当你的行政刚辞职,投资人下午要来,而打印机卡纸时。
2. 员工离职高峰期不是在项目失败时,而是在获得第一笔融资后——突然有钱了,大家反而开始思考人生了。
3. 商业计划书中最不重要的部分就是财务预测——反正没人能预测准,但每个人都假装很重视。
4. 最危险的时刻不是没钱的时候,而是刚拿到钱的前三个月——突然膨胀的团队和失控的预算比资金短缺死得更快。
创业者的斯德哥尔摩综合症
最吊诡的是,尽管知道这些,我们还是会前赴后继地跳进创业这个”坑”。就像我那个做餐饮失败后发誓再也不创业的朋友,现在又在捣鼓什么区块链+宠物社交的新项目。问他为什么,他说:”上班太无聊了,就像吃没有辣椒的火锅。”
也许这就是创业最真实的样子——它不是什么改变世界的英雄之旅,而是一群不甘平凡的人,在现实与梦想的夹缝中,固执地想要证明自己那点不切实际的想法或许、可能、没准真的能成。即使最后失败了,至少我们学会了修打印机、调解咖啡战争,以及在投资人面前面不改色地胡说八道。
所以,如果你问我创业讲堂应该讲什么?我想不会是那些高大上的战略模型,而是:如何在连续被拒30次后还能保持微笑;怎么在发不出工资时说服团队再撑一个月;还有最重要的——当所有人都说你疯了的时候,如何区分那到底是天才的征兆,还是真的该去看心理医生了。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