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创业,原来如此!

小说创业:一场与自我和解的漫长骗局

凌晨三点半,我盯着电脑屏幕上第37次修改的开篇段落,突然意识到自己可能正在参与一场精心设计的集体幻觉。每个标榜”小说创业”的人,都在贩卖同一种经过美化的痛苦——把慢性自杀包装成浪漫主义的远征。

去年在杭州某文创园,我见过一个典型的”小说创业者”。他梳着精心打理的文艺范中长发,用MacBook Pro展示着还没写完的大纲,嘴里蹦出”IP孵化”、”用户画像”这些互联网黑话时,眼睛亮得像拉斯维加斯的老虎机。三个月后,我在二手交易平台看到了那台电脑,商品描述写着”因现实原因转让梦想”。

这行当最吊诡之处在于,我们总把创作冲动误认为创作才能。就像我那个开咖啡馆失败的朋友,至今坚信问题出在顾客不懂欣赏他的手冲艺术。写小说的人往往有种天真的傲慢,觉得只要把内心那团混沌扔到纸上,世界就该为之买单。可现实是,纽约地铁里每十个乘客中就有一个在写小说,而真正能靠这个吃饭的人,比被雷劈中的概率还低。

我试过所有”成功学偏方”。参加过价格抵得上半个月房租的写作训练营,结果发现导师最畅销的作品是如何教人写作;把稿子投给号称”挖掘新人”的文学网站,编辑回复说可以优先发表——只要购买999元的推广套餐。最讽刺的是,当我终于在某平台积累到五万粉丝时,后台数据显示80%的阅读量来自我给自己刷的虚拟币。

小说创业

这个行业正在经历某种诡异的通货膨胀。当所有人都被”人人都是创作者”的口号煽动,文字的价值反而被稀释成廉价的电子噪音。你花三个月打磨的短篇,最终要和猫咪视频、五分钟速成课争夺读者所剩无几的注意力残渣。有位做出版的编辑朋友跟我说,现在他们评估新人作品时,最先看的是作者抖音账号的粉丝数。

但更值得玩味的是其中的心理机制。我们这代人似乎患上了某种”创作型斯德哥尔摩综合症”——越是遭受算法虐待,越要虔诚地供奉更多内容祭品。就像希腊神话里推石头上山的西西弗斯,只不过我们的巨石变成了日更三千字的KPI,而诸神换成了隐藏在推荐算法背后的产品经理们。

或许真正的”小说创业”,应该从承认这是个糟糕的创业项目开始。就像对冲基金分析师不会把买彩票当作职业规划,靠写小说谋生的成功率,大概和你在自家后院发现石油差不多。但这不代表写作失去意义,只是我们需要摘下”创业”这个扭曲滤镜——没有人会问海明威的ROI是多少,也没人在乎张爱玲的转化率。

凌晨的屏幕光里,我删掉了文档里所有”爆款”、”垂直领域”之类的恶心词汇。如果非要给这种执拗的书写找个理由,大概就像登山者回答”为什么要登山”时说的:因为山在那里。只不过我们爬的是一座不存在于任何地图的山,而唯一的回报,可能就是在某个同样失眠的深夜,突然摸到自己灵魂的轮廓。

(写完这段我看了眼窗外,天快亮了。文档字数统计停在2876,距离本月平台激励标准还差124字。去他的,这次我选择关机睡觉。)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5497/

(0)
林凤百科林凤百科
上一篇 3天前
下一篇 2天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