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三下午四点零三分,我第八次刷新手机银行页面。那个熟悉的六位数基金代码旁,净值数字像赌场老虎机最终停驻的符号,决定了今晚是煮泡面还是敢点一份小龙虾外卖。
说实话,这种仪式感的焦虑挺可笑的。我们像追看连续剧一样追踪小数点后四位的波动,却忘了自己根本不是导演,连场务都算不上——顶多是个坐在最后一排还被柱子挡住半张脸的观众。
我认识的老张,退休前是机械厂八级钳工,现在能对着净值曲线分析出比数控机床还精密的买卖点。有次他神秘兮兮跟我说:“小陈你看,这基金每逢周四必跌,我观察三个月了。”结果第四个月规律失效,他赔进去半年退休金。后来才知道,那三个月是基金经理在调仓换股,人家压根没把周四当黄道吉日。
净值这东西最吊诡的是,它既是 thermometer 又是 thermostat——既测量温度又能调节情绪。昨天净值涨了,看邻居遛狗都觉得金毛特别顺眼;今天跌了,连电梯里有人咳嗽都怀疑是在嘲讽我的理财能力。
更荒诞的是,我们总把净值等同于真实价值。但就像你无法用体温计测出爱情热度,净值也只是资产在某个瞬间被市场暂时认可的价格标签。我买过某知名科创基金,净值巅峰时能买下陆家嘴三平米厕所,现在跌得只够在郊区公厕办月卡。
最近AI量化基金猛得很,但我始终怀疑那些算法背后是不是藏着个边打王者荣耀边按随机数生成器的实习生。毕竟去年某百亿私募被爆出“智能交易系统”其实依赖 excel 表格手动更新——原来我们追捧的阿尔法,只是某个基金经理午睡时压到键盘敲出来的乱码。
或许我们该学学菜市场大妈的态度。楼下王阿姨买基金就像挑青菜,净值跌了就说“哎呦正好补仓”,涨了反而嘀咕“这么贵肯定有农药”。她五年收益跑赢90%的基民,秘诀可能是——永远留一半钱买大蒜,金融风暴来时还能腌糖蒜。
所以现在每到下午三点,我就把交易软件卸载了。与其被数字牵着鼻子走,不如去公园看大爷们下象棋。至少人家将军时,是真的能把棋子啪一声拍在棋盘上,而不是对着屏幕幻想自己运筹帷幄。
(写完看了眼自选基金,啧,今天又绿得能炒盘西兰花)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54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