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夏天,我在咖啡馆偶遇前同事老王。这个曾经把全部积蓄投入P2P最后血本无归的男人,正捧着手机两眼放光:”你看这个年化12%的理财,比银行高多了!”那一刻我差点把拿铁喷在他崭新的条纹衬衫上——有些人交学费的方式,就是反复报考同一所骗子大学。
说实话,现在谁要是单纯问我”哪个理财产品收益高”,我特别想反问:您是想找通往财富自由的捷径,还是想找直达天台观的快速通道?
我姑妈去年迷上了”区块链理财”,每天在家族群发收益截图。最高峰时账户显示日化收益3%——直到提现那天才发现,整个APP已经变成404页面。她至今还瞒着我姑父,每天假装去”操作理财账户”,其实是在公园长椅上发呆。你看,高收益往往伴随着高演技需求。
经过这些年和各类理财产品打交道,我发现个有趣的现象:那些把”年化收益率”写得最大的产品,往往把”风险提示”写得最小——小到要用显微镜才能看见,通常藏在用户协议第38页第7行注释里,紧挨着”最终解释权归本公司所有”。
现在让我说点可能得罪人的话:追求高收益本身没错,但很多人搞反了逻辑。不是要找收益最高的产品,而是要找最适合你风险承受能力的收益区间。我有个做风投的朋友说得妙:”你要惦记人家的利息,人家早惦记着你的本金呢。”
最近让我惊讶的是,连银行经理都开始玩文字游戏。上次去办业务,对方热情推荐”结构性存款”,说保本且有超额收益可能。等我仔细问才发现,所谓”超额收益”要挂钩原油期货——2020年原油宝事件的教训还不够深刻吗?有时候最可怕的不是明晃晃的骗局,而是穿着银行制服的专业人士用专业术语给你挖坑。
其实真正经历过周期的人会明白,理财收益就像谈恋爱——那些一上来就承诺天长地久的,多半是骗子;真正靠谱的,反而会坦诚地告诉你:”我有缺点,可能会让你失望。”
最近我把自己关在书房算了笔账:如果把过去三年追各种”高收益产品”花费的时间成本折算成时薪,年化收益居然是负的。更别提期间消耗的焦虑值——这些本该是享受生活的精神能量,全浪费在半夜刷新账户余额上了。
所以现在有人问我理财建议,我都会先问:你能接受最坏的结果是什么?如果答案是”绝对不能亏”,那就老老实实买国债做定存;要是说”亏了就当交学费”,那咱们再聊别的。记住,所有没问你这问题的理财经理,都应该被拉黑。
说到底,理财这件事最讽刺的地方在于:当我们拼命寻找高收益产品时,往往忽略了最大的收益源其实是我们自己——提升工作能力涨的薪水,可能比折腾那三五万本金强得多。
(写完看了眼余额宝收益,默默把手机扔沙发上…)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54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