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和一位做私募的老友喝酒,他半开玩笑地说:“现在买基金,与其看持仓不如看基民评论区,情绪指数比K线图准多了。”这话乍听是玩笑,细想却戳中要害——我们总在讨论如何筛选优质中小盘,却鲜少直面那个更本质的问题:当所有人都在追逐“成长性”时,我们追逐的究竟是企业的真实价值,还是集体叙事制造的幻觉?
三年前我买过某只热门中小盘基金,当时被其重仓的“元宇宙概念股”闪花了眼。结果你知道的——当扎克伯格都承认押错宝时,我的持仓早已腰斩。最讽刺的是,后来翻看该基金年报才发现,基金经理早在泡沫破裂前半年就悄悄减仓了,反而是我们这些散户抱着研报里的“黄金赛道论”不肯撒手。这种基金经理认知与持有人预期之间的错位,在中小盘投资中尤为致命。
华安这支基金最让我警惕的,是其近两年突然飙升的规模。中小盘策略本就依赖挖掘市场忽视的冷门标的,当管理规模突破临界点,要么被迫买入流动性差的小票(增加踩雷风险),要么投向中大盘伪成长股(背离策略初心)。我翻过他们最近调仓记录,某只持仓占比超5%的“专精特新”概念股,实际早已被三十余家机构扎堆调研——这哪里是淘金,根本是赶集。
但话说回来,当下或许真是布局中小盘的微妙时刻。注册制改革正在加速劣质企业出清,而经济转型期往往是小巨人冒头的温床。我注意到华安最近在工业母机、射频芯片领域的布局颇有些反共识的意味——当市场还在新能源产业链里内卷时,他们似乎更看重国产替代进程中那些“笨重却必需”的环节。这种偏离热点的倔强,反倒让我想起十年前那个敢于重仓某光学膜小厂的基金经理(后来该企业成为细分领域全球第三)。
真正决定是否值得持有的,或许不是净值曲线,而是你敢不敢在深夜问自己:如果这只基金接下来半年跑输指数20%,我还会相信他们的选股逻辑吗?去年某医疗基金暴跌时,我亲眼见过基民们从“长期主义者”秒变“战术性止损”的荒诞剧。中小盘投资本质是孤独的狩猎,需要匹配足够耐心的资金属性——如果你的焦虑阈值只能承受白酒股的波动,何必来荆棘丛里找玫瑰?
有时候我觉得,选基金和谈恋爱莫名相似:最初让人心动的往往是闪光点,但决定能否长相守的,其实是能否忍受对方最致命的缺陷。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5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