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真的,每次打开股票软件我都觉得自己像个在拉斯维加斯玩老虎机的赌徒——明明知道胜率低得可怜,却总被那几声零星的硬币掉落声勾得魂不守舍。今天上证指数在3100点附近反复横跳的样子,让我想起去年在陆家嘴咖啡厅偶遇的那个私募经理。当时他一边搅动着28块钱的燕麦拿铁,一边盯着屏幕喃喃自语:”这市场就是个大型多巴胺诈骗现场。”
你看看今天新能源板块那个过山车走势——早盘冲高时个个都说技术突破在即,下午跳水时又集体改口说估值泡沫太大。最讽刺的是,同一家券商晨会还在喊”十年黄金赛道”,收盘点评就变成了”警惕产能过剩风险”。我邻座的王阿姨今天第N次问我:”小李啊,你说宁德时代还能回400吗?” 她三个月前才把养老金账户密码改成”niandai400″,现在每天对着绿油油的账户发呆的样子,活像被霜打过的韭菜。
有时候我怀疑我们根本不是在投资,而是在参加一场大型行为艺术。机构投资者捧着量化模型跳大神,散户盯着K线图念咒语,上市公司配合着发利好公告变戏法。记得去年参加某上市公司调研时, CFO 对着三十多个基金经理侃侃而谈”元宇宙战略”,散会后却在电梯里跟同事吐槽:”先想办法把应收账款收回来再说吧”。
最近让我脊背发凉的是,连菜场大妈都开始讨论美联储加息对A股的影响了。上周去买菜时,卖青菜的张姨突然拽住我:”你说美国要是再加息,我的医药基金是不是该割了?” 她手上还沾着泥土的韭菜叶,和手机屏幕里的自选股列表形成了超现实对照。这种全民金融觉醒运动,总让我想起2015年时连擦鞋匠都敢给你推荐涨停板的日子。
其实真正值得玩味的是情绪传导机制——早上某个私募大佬在朋友圈发句”短期谨慎”,半小时内就能让半个金融圈的持仓比例下降5%。上周三就因为某明星基金经理的咖啡杯被拍到是星巴克而非瑞幸,居然引发消费股恐慌性抛售。这种荒诞的连锁反应,比任何经济学模型都更能揭示市场的本质:我们本质上是在交易彼此的心理预期。
或许该学学我那个做禅修培训的表哥,他最近把股票账户密码改成了”fapanxinjing”。虽然今年收益率-15%,但至少睡眠质量比我们这些天天盯盘的人好太多。有时候盯着分时图上蹿下跳的曲线,突然会觉得那根本不是价格波动,而是千万个投资者心电图叠加出的集体焦虑症。
(收盘铃响时,我默默关掉了交易软件。窗外陆家嘴的霓虹刚刚亮起,那些光鲜的写字楼里,不知道又有多少人正在为明天的涨跌寻找新的叙事逻辑。说到底,我们需要的或许不是更精准的预测,而是一面能照见自己贪婪与恐惧的镜子。)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54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