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整理书房时,翻出2015年那本烫金封面的基金投资宝典,扉页上某明星基金经理的签名已然褪色。记得当时这位仁兄管理的产品连续三年稳居涨幅前十,宣传册上印着”穿越牛熊,稳健增值”的标语。如今再看,该基金净值较七年前缩水38%,那位基金经理早已转行做起了财经自媒体——这大概是我对基金排名最直观的认知启蒙。
当下各类理财APP的涨幅排行榜,像极了夜店门口的霓虹灯牌,用最炫目的色彩标注着当日最靓的仔。某只新能源基金单日暴涨5.2%的数字在深色背景上跳动,仿佛在向每个路过者抛媚眼。但很少人注意到下方那行小字:”近三年最大回撤-62.3%”。这种设计巧妙地遵循着人类视觉追踪的运动定律——闪动的物体永远比静止的更具吸引力。
我认识的一位私募朋友私下透露,某些机构深谙”排行榜游戏”的潜规则。在季度末考核日前集中拉升重仓股,使产品净值短期冲高;利用ETF套利机制做账面美化;甚至会出现几家机构默契的”抬轿子”行为——你拉我的重仓股,我捧你的独门票,最终大家的排名都能挤进前20%。这就像剧场里突然站起的观众,迫使后面的人也不得不站起来,最终所有人都踮着脚看完演出,得到的观剧体验却和坐着时毫无差别。
真正令人担忧的是,这种排名竞赛正在扭曲资产管理行业的基因。某中型基金公司的研究总监上个月喝酒时吐槽:”现在考核投资经理,三个月跑不进同类前50%就要亮黄灯。逼得大家要么赌行业轮动,要么抱团龙头股,谁还静得下心做基本面研究?”他手下最得意的研究员最近辞职去了量化私募——因为在那里因子的回测周期至少以年计。
或许我们应该向葡萄酒评级体系取经。勃艮第的特级园评级历经四百年考验,不仅看当年葡萄甜度,还要考量土壤结构、酿酒师传承甚至气候韧性。反观基金评价,却沉迷于用显微镜观察秒针跳动,忘记钟表存在的意义是记录完整的时间循环。
最近注意到某个有趣现象:某三年期业绩始终徘徊在中游的基金,其持有人中有17%是金融从业者——这个比例是冠军产品的三倍还多。这些内行用脚投票的选择,或许比所有排行榜的星号标注更具参考价值。就像老饕总会绕过排长队的网红店,钻进巷子里那家招牌褪色的老字号。
当我们在深夜刷着手机上的基金排名时,或许该想起十六世纪荷兰的郁金香拍卖会。当时最受欢迎的品种永远挂着”涨幅惊人”的标签,直到某天人们发现,那些娇艳的花朵根本种不活。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54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