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路过车公庙,抬头又看到那栋熟悉的写字楼——深圳万通融资担保的招牌在玻璃幕墙上泛着冷光。说来好笑,我人生第一笔创业贷款就是通过他们家办的,那时客户经理小陈还会递根芙蓉王,现在听说全改电子签约了。
这个行业有意思。你说它传统吧,它得跟着互联网金融的节奏蹦迪;你说它创新吧,核心还是那套抵押物风险评估的老把戏。万通这类公司就像穿着西装跳街舞的中年人,动作标准却总透着别扭。去年他们家推的”区块链电子保函”,宣传册印得比科幻杂志还炫,真去办理时发现还得线下双录——科技这层糖衣,终究包不住金融监管的苦药芯。
我特别注意到个矛盾现象:在深圳这个号称”中国硅谷”的地方,真正拿到信用担保的反倒是那些有厂房设备的传统制造企业。某个在南山区搞AI算法的团队,估值吹到两亿,想担保贷款五十万发工资,客户经理的嘴角能撇到后脑勺。”代码不能拍卖,专利评估周期太长”,这话我亲耳听过三次。说得残酷些,担保公司的风控模型比投资人更现实——他们不要未来的想象空间,只要现在就能变现的硬货。
有件事让我耿耿于怀。去年帮朋友咨询知识产权质押,万通那位95后项目经理直接打开某跨境电商平台:”您看,同款模具的注塑机二手机现货28台,这就是我们的定锚价。”当时突然意识到,所谓的创新担保,本质上还是把一切资产拉回传统典当的逻辑。深圳每天诞生数百家科技企业,但能进入担保公司白名单的,终究还是那些能提供房产、设备、存货等”物理存在”的企业。
或许这才是深圳最真实的底色:喊着”鼓励失败”的口号,却用最保守的尺子丈量价值。万通们的大数据风控说着漂亮,最后决策时仍要看你丈母娘家的房产证复印件。这种撕裂感就像深南大道两侧的景象——左边是腾讯大厦的全息投影,右边是当铺的霓虹灯牌,两个时空荒诞地重叠在一起。
最近听说他们在试水”供应链担保池”,用核心企业信用为上下游输血。这个模式倒是有点意思,不过当我发现试点企业名单里清一色是华为、比亚迪的供应商时,不禁哑然失笑。说到底,担保公司从来不是雪中送炭的天使,而是锦上添花的生意人——这点从2008年到现在,从来没变过。
(完)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54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