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至今记得2015年那个闷热的下午,我在深圳福田区的一家星巴克,邻桌两位穿着Polo衫的中年男人正热烈地讨论着”第一创业”的股票。他们说话的声音不大不小,恰好能让我这个金融外行听清几个专业术语。”PE倍数”、”流动性溢价”、”券商牌照价值”——这些词汇像咒语一样在我耳边盘旋。
1. 创业神话与资本游戏
第一创业证券,这家成立于1993年的老牌券商,在2016年上市时创造了一个有趣的悖论:一家以服务创业企业为己任的金融机构,自己却成了资本市场的宠儿。这让我想起硅谷那个著名的笑话:”最赚钱的创业,就是教别人如何创业。”
我认识的一位私募基金经理曾半开玩笑地说:”在中国,最好的商业模式就是’卖铲子’——在淘金热中,卖铲子的人永远稳赚不赔。”第一创业某种程度上就是资本市场的”铲子商”,当全民创业的热潮席卷而来时,它为那些怀揣梦想(和PPT)的创业者提供了通往资本市场的门票。
2. 券商的AB面
但事情总有另一面。2018年,我在一次创投论坛上遇到一位从第一创业离职的分析师。几杯啤酒下肚后,他说了一句让我印象深刻的话:”我们本质上是在贩卖希望,有时候连自己都信了。”这句话道出了这个行业的某种本质——金融业,尤其是服务于创业企业的金融业,本质上经营的是”可能性”这种最虚幻又最珍贵的商品。
有趣的是,第一创业的股价走势某种程度上也印证了这一点。它的波动曲线就像创业者的心电图——时而因某个政策利好而飙升,时而因市场环境变化而跳水。这种波动性本身或许就是对中国创业生态最真实的映射。
3. 数字背后的温度
让我们抛开冰冷的K线图,看看这些数字背后的人。我的一位大学同学在2017年加入了第一创业的投行部门,他告诉我最令他震撼的不是那些天文数字的交易额,而是一个细节:在创业板的项目室里,经常能看到创始人们带着睡袋——他们真的在拿命创业。
这让我思考一个问题:当我们在讨论”第一创业股票”时,我们是否忽略了它背后连接着的那些真实的、血肉丰满的创业故事?每一份招股说明书背后,可能都是一个团队数年的挣扎与坚持。
4. 未来:在不确定中寻找确定性
站在当下这个时点看第一创业,我们或许需要一个新的视角。随着注册制改革的深入推进,券商行业的游戏规则正在发生根本性变化。过去那种”牌照为王”的逻辑正在被”能力为王”所取代。第一创业能否在新的竞争格局中保持优势?这个问题可能连他们自己的高管团队都在反复思考。
我记得去年参加一个金融科技峰会时,听到一个有趣的观点:未来的券商可能会更像科技公司。如果这个预测成真,那么像第一创业这样的传统券商将面临怎样的转型阵痛?又可能孕育哪些新的机会?
5. 尾声:一场永不停歇的对话
回到文章开头那个星巴克的场景。七年过去了,我依然会不时想起那两位讨论第一创业股票的男士。他们可能早已忘记了那次闲聊,但那个场景却成了我观察中国资本市场的一个微小切口。
关于第一创业的讨论,本质上是一场关于中国创业生态、金融改革和资本市场的永不停歇的对话。而这场对话最有趣的部分或许在于:没有人真正知道下一个章节会怎么写。
(写完这篇文章后,我查了一下第一创业今天的股价。数字跳动着,像在回应着什么,又像在嘲笑着什么。这大概就是金融市场的魅力所在——它永远在讲述故事,又永远拒绝给出标准答案。)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5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