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三下午,我在陆家嘴的星巴克听见邻座两个年轻人兴奋地讨论着”终于搞定证券账户了”。其中一个穿着格子衬衫的男生挥舞着手机,屏幕上是某个券商APP的开户成功页面——那种混杂着期待与忐忑的表情,像极了十年前第一次走进营业厅的我。
说来讽刺,现在开户比点外卖还简单。扫个脸、传个身份证,五分钟就能获得通往财富自由的”入场券”。但很少有人意识到,这张电子凭证背后链接着怎样一个残酷的游乐场。我总怀疑那些把开户流程优化到极致的券商,像极了赌场门口发放免费筹码的荷官——门槛越低,陷阱越深。
记得2007年牛市时,我家隔壁证券营业厅排起百米长队,大爷大妈攥着存折像抢春运火车票。现在呢?开户变成一场静默的数字仪式,连风险提示书都设计成”我已阅读并同意”的默认勾选。这种便利某种程度消解了人对风险的敬畏——毕竟连股票代码都还没认全的人,轻轻一点就能买进科创板,这本身就很魔幻。
我特别观察过不同年代的开户者:70后喜欢跑营业厅摸实体的股东卡,80后习惯用电脑端银证转账,95后则直接在抖音直播里跟着网红博主扫码开户。技术迭代冲刷着投资习惯,但人性始终没变。去年帮表侄女调试炒股软件时,发现她的自选股里清一色是”元宇宙””虚拟人”——年轻一代用开户动作完成对新时代的投诚,尽管他们可能连市盈率都算不明白。
最让我警惕的是当下这种”开户即投资”的认知扭曲。各大平台把开户包装成独立理财的成人礼,却刻意淡化了其中血腥的淘汰机制。就像给每个新手发把冲锋枪就直接推上战场,开户礼包里唯独缺少的是《幸存者手册》。有个数据很说明问题:2022年新增投资者中35岁以下占比38%,同年该年龄段亏损超20%的账户却达53%——开户时有多热血,割肉时就有多惨烈。
或许我们应该像考驾照那样设置投资准入门槛。不是要回到过去那种繁琐的线下审核,但至少该让用户在买入第一支股票前,先模拟经历三次完整的牛熊转换。就像学游泳不能只在岸上看视频,得呛过水才知道海的可怕。
此刻窗外又飘过某券商的广告,代言明星举着”一键开户”的标语笑靥如花。我突然想起那个星巴克男生,不知道他的账户现在是否还活着。开户从来不是终点,而是无数贪婪与恐惧交织的起点——这个认知,或许比任何K线技术都值得写进风险提示书的第一行。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54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