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和老王喝酒,这位在券商干了十五年的老油条突然拍着桌子说:”现在这帮年轻人,把融资融券当信用卡刷呢!”他抿了口白酒,眯着眼睛:”去年有个客户,临到期前三天还满仓加杠杆追热门股——结果遇上黑天鹅,爆仓那天在营业部哭得像个孩子。”
这话让我想起2015年股灾时见过的场景。当时隔壁大户室的老李,靠着融资把50万本金滚到300万,整天在营业部吹嘘自己是”时间管理大师”。结果强制平仓线破的那天,他盯着屏幕上绿油油的数字喃喃自语:”再给我三天…就三天…”
融资融券这玩意儿,本质上是个带倒计时的炸弹。官方规定最长180天,听起来挺长是吧?但在A股这个猴市里,180天够大盘玩三轮过山车。我统计过2022年的数据,超过60%的融资客会在到期前最后一周才操作,其中近半数选择续期——就像赌徒坚信下一把就能翻本。
最讽刺的是,券商APP把续期按钮做得比下单还醒目,却把风险提示藏在五层菜单深处。上次更新后甚至搞出”智能续期”功能,美其名曰”人性化服务”,说白了就是让投资者在无感中持续支付利息。这让我想起超市的自动续费套路,只不过这里赌的不是几十块的会员费,而是真金白银的身家性命。
有人说融资融券是”时间的艺术”,我倒觉得更像”与魔鬼的交易”。特别是现在T+0策略盛行,有些短线客甚至把融资账户当日内提款机。认识个做量化的朋友,他的系统能精确计算到某只成分股调入指数前48小时的融资窗口期——用他的话说:”在监管套利面前,180天都嫌太长。”
但真正要命的不是技术层面,而是人性对时间的错觉。心理学有个”时间折现”理论,人们总会低估未来风险而高估即时收益。放在融资场景里,就是总觉得”离到期还早”,等到警戒线亮红灯时,又幻想”很快会反弹”。交易所数据显示,融资盘平仓高峰从来不是到期日当天,而是提前5-10天就开始的恐慌性踩踏。
或许该学学期货市场的动态保证金制度?现在这种固定期限模式,简直像给躁郁症患者定时发放兴奋剂。记得去年有家私募搞过”浮动期限融资”,根据波动率调整授信周期,结果因为太反人性被客户骂到下架。
说到底,融资融券最魔幻的地方在于:明明是个时间枷锁,却被包装成财富自由的翅膀。每次看到券商海报上”让时间成为您的朋友”的广告语,我都想加上备注——”该朋友每月收取1.5%利息,且随时可能翻脸”。
(写完看了眼融资余额数据,又创新高了…得,明天该提醒表弟把他那融资账户的创业板仓位降降了)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5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