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早上9点15分,当大多数人还在挤地铁或冲咖啡时,股市里已经上演着一场无声的战争。集合竞价——这个被很多散户视为“开市前奏曲”的机制,在我看来,更像是一场信息不对等的心理游戏。
我至今记得去年在陆家嘴一家券商营业部,亲眼见到一位资深交易员如何对待这短短的15分钟。他不像大多数人那样盯着K线图纠结,反而点开了一份凌晨传来的行业快报,嘴角带着若有若无的笑。“这时候的数字游戏,”他后来告诉我,“比的不是谁更聪明,而是谁更接近信息源。”
这让我产生了一个可能不太政治正确的想法:集合竞价根本就不是为散户设计的。表面上,它通过“价格优先、时间优先”的规则维持公平,但实际上,机构玩家早就用算法和通道优势编织了一张无形的网。当普通投资者还在纠结挂单价格时,某些私募的服务器已经完成了千万级别的试单探测——这就像是在牌局里有人戴着透视镜玩德州扑克。
最讽刺的是,我们却把这种结构性不平等美化为“市场有效性”。我曾经连续三个月记录某只热门股的集合竞价轨迹,发现超过60%的交易日中,9:20前后的报价异动都精准预示了当日走势。这真的是市场共识?还是某些人刻意留下的摩斯密码?
另一方面看,集合竞价又像是一面照妖镜,映射出A股最荒诞的众生相。有些散户迷信“竞价红则当日涨”,结果冲进去就被套在山腰;有些游资故意用少量资金制造高开假象,引诱跟风盘后反手出货。这种猫鼠游戏天天上演,却很少有人追问:当开盘价已经成为被操纵的剧本,所谓价值投资还剩下多少真实空间?
或许我们需要重新审视这个机制的存在意义。在海外成熟市场,集合竞价更多扮演价格发现功能;而在我们这个散户占比超70%的市场,它却异化成收割工具。监管层最近在讨论延长竞价时间或增加随机性——方向是对的,但恐怕还是治标不治本。
真正让我担忧的是,这种机制正在塑造畸形的投资文化。现在很多新股民第一个学会的不是读财报,而是“竞价战法”;不研究基本面,整天琢磨怎么通过集合竞价抓涨停。当投资退化成猜谜游戏,这个市场还剩下多少资源配置的功能?
写完这些,我突然意识到自己可能太过悲观了。毕竟就在上周,我注意到某只白马股在竞价阶段出现异常抛压,后来证实是机构系统误操作——这说明偶尔也会有意外惊喜。但就像在沙漠里等降雨,你不能把生存希望寄托在小概率事件上。
或许集合竞价最微妙之处在于:它既暴露了市场最赤裸的博弈,又给每个人留足了自我欺骗的空间。我们明明知道游戏规则不公平,却依然相信自己能成为例外——这大概就是金融市场最残忍的浪漫主义吧。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5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