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冬天,我在城南的一家咖啡馆见到了老陈。他搓着那双布满老茧的手,眼神在拿铁氤氲的热气和手机屏幕间来回跳跃。”再借二十万,这个项目肯定成。”他说这话时,声音里带着某种被反复碾压过的疲惫。这已经是他第三次找融资公司了——前两次的创业失败像两枚烙印,深深刻在他的征信报告上。
说实话,我对个人融资公司的感情很复杂。一方面,它们确实给无数个”老陈”提供了救命稻草;另一方面,我又总忍不住怀疑,这些机构到底是在浇灌梦想,还是在给欲望设下精致的陷阱?
记得我第一次接触这类公司是2018年。当时共享经济正火,我和合伙人打算做智能储物柜项目。银行的大门对我们这种”三个理工男+一份PPT”的团队关得死死的,而某家融资公司的客户经理却在第三天就带着合同来了。那天的会议室里,香氛机吐着甜腻的柑橘味,利率数字被巧妙地藏在厚厚的条款附录里——后来我才明白,那种甜腻本质上是一种金融麻醉剂。
有意思的是,现在这些公司越来越擅长包装自己了。去年在湾区参加金融科技峰会,听到个新词叫”梦想合伙人”。舞台上的90后CEO穿着连帽衫,把年化36%的利率说成”成长加速费”,把抵押合同称为”共同成长协议”。台下掌声雷动时,我突然想起老陈在签完第二笔贷款后,把他儿子的钢琴卖了凑第一期还款。
某种程度上,这些公司成了社会情绪的晴雨表。疫情后冒出不少专攻”副业贷”的平台,打着”月入三千不如自主创业”的标语。我调研过其中一家,他们的风控模型很有意思——不重点看抵押物,而是分析用户在短视频平台关注的创业博主类型。做美妆贷的客户经理私下告诉我,看负债人小红书收藏的美妆教程档次,比查征信记录更准。
最让我警惕的是那种”情感定制化”服务。有家机构专门招聘心理学毕业生做客户经理,他们的培训手册里写着:”要让客户觉得借钱是对自己人生的投资,而不是债务”。这种认知重构很可怕——当你把高压债务包装成自我实现的阶梯时,违约带来的就不仅是经济破产,更是精神层面的崩塌。
或许我们需要重新思考”风险”的定义。传统银行把风险看作坏账率,而这些新型融资公司正在把风险转嫁成一种精神消费品。他们卖的不仅是资金,更是一种”可能性成瘾”——就像老陈,明明知道成功率渺茫,却还是忍不住用高息贷款去买那张通往理想生活的彩票。
最近听说有家平台开始用区块链记录借款人的”成长轨迹”,美其名曰构建信用新生态。但我总忍不住想,当一个人的创业梦想被拆解成哈希值存储链上时,我们究竟是在见证金融创新,还是在给这个焦虑的时代建造更精致的牢笼?
老陈上个月终于放弃了创业,去送了外卖。他说每天骑行在霓虹闪烁的CBD时,反而觉得特别踏实——至少现在,他欠这个世界的东西,可以用实实在在的公里数来丈量。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5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