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记得去年在洛杉矶参加一个独立电影人的聚会——说实话,那种场合总让我有点分裂。一边是几个年轻导演在角落里激烈地争论着如何用五万美元拍出下一部鬼影实录,另一边则是个西装革履的制片助理,正滔滔不绝地说着他手上某个预算2.5亿的超级英雄项目。”我们需要更多爆炸场面,更多CGI,更多…更多一切!”他挥舞着香槟杯的样子,活像个在玩具店撒野的孩子。
这让我突然意识到,好莱坞对”最大投资”的痴迷,本质上是一场集体性的焦虑发作。他们不是在为艺术买单,而是在为安全感付费——用成吨的美元浇筑一座抵御失败的高墙,却忘了最伟大的电影往往诞生于约束之中。
看看最近那些天价项目吧。阿凡达系列像个永远填不满的宇宙黑洞,卡梅隆在技术迷宫里越走越深,我却开始怀念终结者里那个用干冰和橡皮模型就能让人屏住呼吸的魔术师。漫威更像个精密运转的印钞流水线,每部新作都在刷新预算纪录,但你能说出雷神4和惊奇队长2在艺术表达上有什么本质区别吗?
最讽刺的是,这种挥金如土反而暴露了创造力的破产。当每个制片厂都在追求”更大更贵”时,我反而被瞬息全宇宙这样的作品击中——那部用荒谬脑洞和真心缝制出的独立电影,制作成本还不够某些大片拍一场追逐戏。杨紫琼在平行宇宙里跳跃时带给我的震撼,远比任何一艘造价百万的星际战舰更持久。
也许我们需要重新定义”投资”的价值。1980年星球大战:帝国反击战的1800万美元预算(约合现在7000万),创造了达斯·维达那句震颤影史的”我是你父亲”;而今天同样金额可能只够支付某个明星三周的伙食费——这难道不是某种可怕的退化?
我不禁怀疑,当流媒体平台们像赌徒般把筹码推上桌时(网飞去年光内容投入就砸了170亿),他们真正投资的究竟是故事本身,还是大数据预测出的”必火公式”?记得有次和某个平台高管聊天,他脱口而出:”用户平均在第7分钟流失,所以所有剧集必须在6分30秒前安排第一个爆点”——这种算法思维正在绞杀电影最珍贵的意外性。
或许该有人发起一场”返贫运动”了。像罗伯特·罗德里格兹那样用7000美元拍出杀手悲歌的狂徒,或是用iPhone拍摄橘色的肖恩·贝克,他们证明限制往往能催生最锋利的创意。有时候我甚至会阴暗地期待某部3亿大片彻底扑街——不是为了幸灾乐祸,而是想看看这场金钱狂欢的底线究竟在哪里。
毕竟,当最后一份预算报表被碎纸机吞没时,观众记住的从来不是某部电影花了多少钱,而是它让我们感受到了什么。希区柯克用一只海鸥和几个剪影就让人做噩梦的年代,似乎比这个用金钱堆砌震撼的时代,更懂得什么是真正的魔法。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5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