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月和大学同学老王喝酒,他神秘兮兮地跟我说:”最近买了只明星混合基,三个月涨了20%!”我抿了口啤酒,看着他发亮的眼睛,突然想起五年前同样兴奋的自己——那时我刚把年终奖砸进某只网红指数基金,结果遇上贸易战,整整套了两年。
说实话,这个问题就像问”自动驾驶和手动挡哪个更好”。去年帮我表姐整理基金账户时发现,她定投了三年的沪深300指数基金,收益率居然跑输了隔壁大妈瞎买的混合基——这简直是对理性投资的讽刺。但别急,我可不是来劝你all in混合基金的。
指数基金最迷人的地方,是那种近乎哲学式的优雅。就像搭积木,你知道手里每块积木的质地和形状(成分股和权重),涨跌都是明牌。但问题就在于,当整个积木堆都在摇晃时(比如2022年那种全面熊市),这种透明反而成了折磨。我至今记得那个失眠的夜晚,盯着手机屏幕上清一色的-5%到-7%,突然意识到自己买的不是基金,是一面诚实的镜子——照出整个市场的狼狈。
混合基金呢?更像是个黑匣子魔术。基金经理就是那个穿燕尾服的魔术师,你永远不知道他下一秒要从帽子里掏出兔子还是鸽子。去年某知名混合基重仓新能源摔得鼻青脸肿,但今年靠AI概念又杀回来了——这种过山车体验,心脏不好的真扛不住。有意思的是,大多数投资者骂归骂,最后还是会给魔术师第二次机会,人性就是这么矛盾。
说到这儿你可能会问:那到底选哪个?我的血泪教训是:这压根不是选择题,而是匹配题。就像找对象,没有绝对的好坏,只有合不合适。如果你是个喜欢掌控感的数据控,能忍受”要死一起死”的极端行情,指数基金是你的 soulmate;如果你相信专业主义,愿意用不确定性换取超额收益的可能(也可能超额亏损),混合基金值得一试。
最近有个反直觉的现象:当ChatGPT都能写基金研报时,主动型管理的混合基金反而显露出某种”人的温度”。我认识的一位基金经理,去年坚持不加仓白酒,不是因为数据不好,而是他在西北出差时,看到县城超市的货架上堆满了卖不出去的礼盒——这种田野调查的洞察力,是冰冷的数据回测永远给不了的。
当然,这些话可能又要被年轻人笑话是老派思维。现在00后都开始用AI量化模型自己配仓了,谁还纠结指数还是混合?但投资最吊诡的地方就在于:越是技术迭代,那些最原始的问题反而越鲜活——就像我们现在还在争论手动挡和自动驾驶哪个更有驾驶乐趣。
最后送句可能挨骂的大实话:选基金和选餐厅差不多,米其林指南(业绩排名)要看,但更重要的是合不合自己胃口(风险偏好)。毕竟亏钱的时候,没有人会替你的账户流泪——除了你自己。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53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