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和老王喝酒,这位在券商干了十五年的老油条突然问我:”你觉得中欧精选这玩意儿,到底精选了个啥?” 我端着酒杯愣是半天没接上话。说来惭愧,我自己持有这只基金快两年了,却从没真正思考过这个问题。
大多数基民可能和我一样,看到”精选”二字就自动脑补出一群西装革履的基金经理在陆家嘴的高层办公室里运筹帷幄的场景。但真相往往更骨感——有时候所谓的”精选”,可能只是把市面上热门的白马股打包成一个看起来很有说服力的组合。这让我想起去年参加某基金路演时,那位年轻基金经理全程都在用”核心资产”、”长期价值”这类词藻,但当你细究每个调仓决策时,看到的却更多是追逐市场热点的痕迹。
有意思的是,001117的持仓变动读起来像一本投资心理学的暗黑教科书。去年三季度大幅增持新能源,四季度又急转直下加仓白酒,今年开年又开始追捧人工智能概念——这种操作节奏总让我想起小区里那些追涨杀跌的散户大爷,只不过机构用更精美的PPT包装了同样的行为。
但话说回来,我们真的需要苛责基金经理吗?在这个季度排名决定年终奖的行业里,或许这种”伪精选”才是生存的最优解。我认识的一位私募朋友私下吐槽:”现在做投资就像在快餐店打工,客人要什么你就得快速端出什么,慢一步都可能被差评。”
最讽刺的是,尽管知道这些内情,我的定投计划却从未停止。就像明知是滤镜美颜过的照片,还是忍不住要给朋友圈里的自拍点赞。也许我们买的从来都不是什么精选组合,而是一个关于”专业理财”的心理安慰。
最近该基金又开始重仓中特估概念了,不知道这次是会精准踩点还是又一次后知后觉。看着账户里起伏的净值,我突然觉得基金投资就像在雾中登山——我们以为聘请了当地向导,其实他们和我们一样在看天气吃饭。
(写完看了眼账户,得,今天又跌了0.8%)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5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