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月在成都玉林路的小酒馆里,我碰见个自称”金融圈边缘人”的老哥。两杯精酿下肚,他掏出手机给我看四川大决策某位分析师的荐股记录:”去年推的锂电股,三个月涨了80%,但今年初的半导体标的现在还被套着——你说这玩意儿到底信不信?”
这问题像极了2018年我在某荐股群潜伏半年的经历。当时群里”老师”推荐的某区块链概念股,PPT做得比特斯拉还炫酷,结果三个月后董事长因财务造假被带走。从那以后,我对所有带地域前缀的证券服务机构都多了个心眼——不是地域黑,而是地方性机构的生存法则实在太魔幻现实主义。
一、荐股机构的”川味生存法则”
在春熙路某证券营业部蹲点的两周里,我发现个有趣现象:四川本土咨询机构特别爱用”政策红利”当卖点。比如去年成渝经济圈规划出台后,某分析师把基建股包装成”新时代的都江堰工程”,却对当时已处于周期高点的水泥价格只字不提。这种用宏大叙事掩盖微观风险的套路,像极了火锅里漂浮的那层红油——看着沸腾热闹,底下可能藏着煮过头的脑花。
更耐人寻味的是他们的风控话术。有次我假装小白客户咨询,对方在推荐某ST股时竟说:”我们总部就在省金融办隔壁,消息比沿海机构快半个月。”这种若有若无的体制内暗示,配合着微信群里准时在早盘前弹出的”绝密内参”,构成了一套独特的地域信用背书体系——在信息不对称的二级市场里,这可比市盈率分析报告好使多了。
二、当技术分析遇上麻将哲学
翻遍他们近两年的研报,我发现个矛盾点:这些标榜”量化模型”的推荐,总在关键节点透露出某种四川人特有的风险偏好。比如某次在分析光伏板块时,明明技术指标已出现顶背离,结论却是”短期震荡不改长期向好,可酌情建仓”。这让我想起小区楼下茶馆里,那些喊着”最后四圈定输赢”的麻将客——把概率游戏玩成信念较量,算不算另一种形式的玄学?
不过必须承认,他们确实摸准了散户心理。相比北上广机构冷冰冰的估值模型,四川分析师更擅长用”麻辣鲜香”的语言包装:把止损叫”及时抽身”,补仓说成”二次创业”,甚至连K线图都能给你讲出川剧变脸般的层次感。去年有支消费股在推荐后暴跌20%,群里居然冒出句”现在正是抄底郫县豆瓣酱行情的好时机”,荒诞中居然带着诡异的说服力。
三、我的魔幻实测
抱着”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心态,我去年用5万元跟了他们的季度金股组合。结果很有意思:
– 春节档推的影视股确实吃到《流浪地球3》红利,赚了37%
– 五一节前押注的旅游股却遭遇九寨沟暴雨,止损慢一步亏掉26%
– 最绝的是中秋概念股,推荐理由是”成都会展经济爆发”,结果发现标的公司主营业务其实是月饼包装盒
这种精准与荒诞齐飞的体验,像极了在宽窄巷子买现切牛肉——师傅刀工惊艳,但到底是不是真牦牛肉,得看当天的游客流量。
尾声:牛市里的”变脸”艺术
最近发现他们开始转型短视频,某位分析师穿着汉服讲”K线风水学”,背景是三星堆青铜面具特效。评论区有句神总结:”在A股这片魔幻的土地上,靠谱的不是机构,是你愿意相信的叙事方式。”
所以回到最初的问题——与其问靠不靠谱,不如想想自己能否接受这种带着火锅味的投资哲学:七分数据分析,两分政策嗅觉,还有一分玄之又玄的”袍哥直觉”。毕竟在资本市场里,有时候让你赚钱的未必是真理,而是足够多人相信的错觉。
(后记:那位玉林路老哥上周发消息说,他跟着最新推荐的”数字经济概念股”已经浮盈15%。但当我问及公司具体业务时,他只回了三个字:”搞云的。”)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5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