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三下午,我第三次拨打上海银行的客服热线。手机屏幕上显示等待时长”预计12分钟”,我叹了口气,把手机切换到免提模式——这已经成了我和这家银行之间心照不宣的仪式。背景音乐是那首耳熟能详的致爱丽丝,但每隔30秒就会被机械女声打断:”您的来电对我们非常重要…”
说实话,我甚至开始怀念起几年前那些偶尔会发脾气、但至少能解决问题的真人客服。现在呢?我像是在和一个训练有素的AI玩文字游戏。每次我说”转人工”,系统都会礼貌地回应:”请告诉我您需要办理的业务,我会为您提供更专业的服务。”专业?如果我清楚自己需要办理什么业务,还用得着打电话吗?
这让我想起去年在陆家嘴分行遇到的一件事。当时我看到一位老人对着ATM机手足无措,大堂经理立即上前帮忙。老人嘟囔着:”还是真人好,机器再好也不是活人啊。”这句话现在想来特别戳心。银行在追求效率的路上,是不是忘了金融服务本质上还是人与人的连接?
最讽刺的是,当终于接通人工客服后,我听到的依然是那些像是从模板里复制粘贴的话术:”我理解您的心情…”,”我们会尽快处理…”。有次我故意打断对方:”你知道这句话今天已经对我说了第三遍了吗?”电话那头沉默了2秒——这大概是人类客服最后残存的真实反应。
也许我们不能全怪银行。在成本与效率的挤压下,这种”去人化”服务似乎成了必然选择。但让我困惑的是,当所有银行都在这么做时,那些率先保留”人性化服务”的银行,会不会反而成为新的差异化优势?就像现在很多人宁愿多花点钱去社区小店买东西,就因为老板记得你的名字。
我有个大胆的猜想:未来银行的竞争力,可能不再取决于利率高低或APP好不好用,而是看谁能提供最像”人”的服务。不是那种训练有素的标准化服务,而是能真正理解客户焦虑的、带着人情味的互动。就像上海银行那些老客户常说的:”我在这存钱不是因为利息高,是因为小张经理记得我爱喝龙井。”
挂断电话前,客服最后说:”请问还有其他可以帮您的吗?”我差点脱口而出:”你能陪我聊会儿天吗?”当然最后还是忍住了。不过说真的,如果哪天银行推出”人工闲聊服务”,我可能会第一个付费——毕竟在这个越来越数字化的世界里,真实的人类连接正在变成奢侈品。
放下电话,我看着窗外陆家嘴的银行大楼群。玻璃幕墙在夕阳下闪着冷光,不知道里面还有多少真人客服在坚守。也许明天,我会直接去趟分行——不仅为了办事,更是为了看看那些还没有被AI取代的、活生生的人。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5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