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月在陆家嘴的咖啡馆里,我无意中听到邻座两位基金经理的对话。”这只内需动力基金净值又涨了0.8%,但说实话,我昨晚失眠到三点。”较年轻的那位搅动着冷掉的咖啡,”你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又有多少个家庭会把养老钱投进来?”年长些的轻笑一声,声音里带着疲惫:”别把自己当救世主。我们贩卖的是数字,不是希望。”
这话像根刺扎在我心里。作为在金融行业边缘观察了十年的人,我见过太多个被净值曲线绑架的人生。我的姑妈在2020年追高某只明星基金,至今账户里还飘着-37%的绿色数字——而她至今仍每天准时查看净值更新,像完成某种宗教仪式。
内需动力基金本质上是个绝妙的矛盾体。一方面,它号称要捕捉中国消费升级的红利,投资那些满足人们美好生活需求的企业;另一方面,它的净值波动正在制造更多焦虑的、难以真正享受生活的投资者。我们通过基金投资消费股,消费股靠我们的消费增长,而我们却因为投资波动不敢消费——这是个多么精妙的死亡螺旋。
最讽刺的或许是净值计算本身的幻觉。某个周五下午,我亲眼目睹基金经理在尾盘拉升重仓股,使净值勉强收在整数关口上方。”下周又能发朋友圈晒业绩了,”他松了松领带,”虽然你知道这不过是场数字游戏。”那一刻我忽然意识到,那些精确到小数点后四位的净值,本质上和星座运势没有区别——都是我们赋予数字的迷信。
当然会有人说我是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毕竟过去五年,头部内需基金的年化收益确实跑赢了通胀。但当我们把镜头拉远些:某只著名基金净值增长200%的同期,其重仓的白酒股价上涨300%,而基民实际收益均值不到40%。中间的差值去哪了?或许消失在申购赎回的摩擦成本里,或许消耗在追涨杀跌的人性弱点中——金融行业最擅长的就是把简单事情复杂化,好让中间商赚取差价。
有意思的是,最近某些私募开始推出”非透明净值”产品,每月只公布一次估值。这倒是个诚实的骗局:既然净值本质上是场幻术,不如直接承认看不清楚。就像雾里看花,至少保留了想象空间。
也许我们应该回归到最原始的问题:投资到底是为了什么?如果是为了更好的生活,那么每天盯着净值波动显然与此背道而驰。我认识最聪明的投资者老张,他把70%资产定投指数基金后,干脆卸载了交易软件。”净值?等我明年买房时再看吧。”说这话时,他正要去幼儿园接女儿——真正意义上的内需动力,难道不就在这样的日常生活里吗?
此刻窗外霓虹闪烁,某基金公司的巨幅广告牌正在实时滚动最新净值。那些跳动的数字像极了我们这个时代的集体焦虑症,明亮而虚幻。或许某天我们会醒悟:真正值得投资的,从来都不是屏幕上的数字,而是那些无法被量化的、具象的生活瞬间。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5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