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和一位做私募的朋友喝咖啡,他晃着杯子里昂贵的瑰夏突然问我:”你说现在这些所谓高端理财,到底是真服务还是大型心理按摩现场?”这话让我想起三年前在陆家嘴汇丰分行亲眼所见——一位穿着定制西装的中年客户,对着客户经理拍桌子怒吼:”我每年交着3000账户管理费,就为了听你们推荐年化2.8%的结构性存款?”
或许我们都陷入了一种诡异的认知失调。银行用黑卡柜台和专属咖啡机营造出特权感,却用标准化产品目录消解真正的财富管理。有次我翻看某私行客户沙龙照片,发现摆拍的雪茄品鉴会和十年前房地产商搞的答谢会惊人相似——连水晶烟灰缸的摆放角度都如出一辙。
更讽刺的是所谓”全球视野”正在沦为数字游民式的尴尬。我认识的新加坡家族办公室顾问私下吐槽,某些银行推荐的离岸架构简直像用乐高拼凑的税务迷宫,”他们给客户看漂亮的架构图,却从不解释开曼群岛经济实质法落地后,每年要多烧25万美金养壳公司”。这让我想起华尔街之狼里那个著名的卖笔桥段,只不过现在推销员换成了戴着百达翡丽的精英 banker。
真正令人不安的或许是数字时代的价值稀释。当手机银行APP能把百万资产客户和千元理财用户塞进同一个算法模型,所谓”专属方案”越来越像换壳游戏。有个月薪三千的年轻人曾给我看他的微粒贷界面——那套风险评估问卷和私行客户做的,除了字体大小根本别无二致。
但最精妙的设计在于焦虑转化机制。银行深谙中国富裕阶层既要规避风险又渴望超额收益的矛盾心理,于是创造出各种挂钩原油黄金沪深300的衍生品——本质上是用金融工程学包装的概率游戏。某券商衍生品总监醉后坦言:”我们卖的不是理财产品,是数学焦虑缓解剂。”
或许该重新审视”卓越”的定义了。当某澳洲矿老板用汇丰香港账户给女儿转学费还要被反洗钱问卷折磨三小时时,隔壁用支付宝的留学生早已秒到账。有时候我在想,所谓高端金融服务,会不会是金融资本主义精心编排的现代版皇帝新衣?毕竟当所有VIP休息室都开始提供同款意大利咖啡豆时,区别可能只剩下杯垫上那个烫金logo的温度差异。
(注:本文场景及人物对话属文学创作需要,不代表任何真实事件或个体经历)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5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