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红海里的创业孤勇者:当扶持变成另一种枷锁
去年冬天,我在杭州一家创业咖啡馆里遇见老陈。他盯着电脑屏幕上新出台的创新创业补贴政策,突然把咖啡杯重重撴在桌上:”又来一轮’雨露均沾’,可我们缺的是阳光啊!”杯底裂开的细纹,像极了当下某些政策与创业者之间微妙的关系裂痕。
一、补贴的甜蜜陷阱
各地政府近年推出的”双创”政策包,活像超市促销的”豪华大礼包”:场地租金减免、税收返还、人才公寓、创业培训…表面看诚意满满。但当我帮三个创业团队申请过这些补贴后,发现个吊诡现象——越是认真研究政策的团队,反而死得越快。
某地开发区要求申请者必须雇佣5名本地户籍员工才能享受补贴,可初创企业哪养得起闲人?最后催生出专门帮人”挂职”的中介产业链。这让我想起小区门口那家奶茶店,老板为拿到”大学生创业”补贴,硬让读大三的儿子当法人,结果三个月就因经营不善关门——政策本为救命,反倒成了催命符。
二、评审专家的”创新恐怖谷”
有次参加某创业大赛评审,听到隔壁专家嘀咕:”这项目太成熟了没风险,不符合创新要求。”简直黑色幽默!现在某些评审机制似乎陷入”创新恐怖谷”:不够标新立异的不给过,真天马行空的又不敢投。最后胜出的往往是那些会讲科幻故事的PPT艺术家。
更可怕的是政策与资本的合谋。去年某市搞的”独角兽培育计划”,硬性规定估值年增长率必须达300%。结果呢?催生出批量生产数据泡沫的”政策套利型创业”,这些企业在DEMO DAY上风光无限,散场后立即裁员缩编。
三、被遗忘的”中等创新”群体
当下政策要么盯着尖端科技”掐尖”,要么普惠式撒胡椒面。但真正推动产业升级的,往往是那些做”中等创新”的务实派——给传统机床加装物联网模块的厂二代,用社区团购模式改造菜市场的下岗工人。他们不够性感到能上创新榜单,又超出基础补贴的认定标准,成了政策光谱里的”消失的波段”。
四、政策制定者的认知时差
某次参加政府座谈会,听到官员兴奋地谈论要打造”东方硅谷”,要求所有申请企业必须配备博士团队。而当时在场的实体创业者们面面相觑——他们可能更需要懂车间管理的专科生。这种政策制定者与真实需求间的”认知时差”,常常让好政策变成空中楼阁。
五、破局的可能:来自民间的智慧
在东莞见过最动人的”政策创新”:几个小工厂主自发组建”互助式创新联盟”,把各自闲置设备联网共享。没有申报指南,没有专家评审,却实实在在降低了30%的试错成本。这种野生的智慧,或许比标准化政策包更有生命力。
结语:
当我们谈论创新创业政策时,或许该少谈些”打造生态”,多想想怎么不做”生态破坏者”。好的政策不该是精心设计的温室,而应是块肥沃的休耕地——不必规定该种什么,只需确保野草也能有生长的缝隙。下次再见到创业者,或许该先问:”你需要我们闭嘴吗?”而不是”你需要多少钱?”
(后记:写完这篇文章第二天,老陈发来消息,说他终于放弃了所有补贴申请,专心做产品去了。附言是句糙理不糙的话:”政策像前妻的赡养费,拿得越多,骨头越软。”)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5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