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大三那堂创业基础课上,教授让我们把商业计划书折成纸飞机掷向讲台。那个瞬间,我突然意识到——我们精心设计的30页PPT,本质上和这些漫天飞舞的纸飞机没什么两样。
(一)
系里请来的风投评委总爱说”你们的痛点不够痛”。可当我看到第17个”解决大学生社交焦虑”的共享自习室项目时,突然觉得真正该被解决的,或许是这群20岁年轻人对”痛点”的病态迷恋。去年在798撞见个艺术生,他把商业计划书印在卫生纸上进展厅,倒比那些套着斯坦福模板的项目更让人记住——虽然最后也没拿到融资。
(二)
创业导师们总强调”可行性分析”,但没人告诉学生:咖啡店死亡率高达90%的数据背后,是工商局门口那家开了15年的”老王咖啡馆”,用的还是诺基亚3310收银。我表弟去年非要搞智能猫砂盆,商业计划书里连物联网专利都”规划”好了,结果发现小区阿姨们更关心怎么用拼多多砍价。
(三)
有个吊诡的现象:越是把SWOT分析画得五彩斑斓的团队,越容易在”请简述盈利模式”的提问里卡壳。就像我室友的”元宇宙自习室”,技术架构写了八千字,问到”学生为什么要戴VR眼镜背单词”时,他憋出句”因为很酷”。后来听说评委私下打赌这个项目活不过三个月,结果他赢了——项目压根没落地。
(四)
或许该坦白:多数创业课培养的是”精致的套利者”。他们精通把9.9元的义乌小商品包装成”新消费品牌”,却算不清楼下煎饼摊的周转率。有次在孵化器看到个团队,BP(商业计划书)里”市场容量”算到小数点后两位,问及试吃反馈时,负责人挠头说”还没找真人试过”。
现在每次看到学生捧着精益创业在图书馆熬夜,我总会想起那个纸飞机下午。当教授说”飞得最远的团队获得虚拟投资”时,有个女生突然站起来问:”如果我的飞机故意飞向反方向,算不算蓝海战略?”教室突然安静得能听见空调的嗡嗡声。
或许真正的创业教育,该从撕掉第47页财务预测表开始。就像那个总蹲在科技园门口卖烤红薯的大爷说的:”小姑娘,别老整那些虚的,先想想人家为啥要买你的东西。”他三轮车上贴着的二维码,倒是我见过最诚实的商业计划书。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5269/